陶渊明孤独的造梦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世人眼中的陶渊明。东篱下悠然采菊,抬头间南山便映入眼帘,自然闲适的渊明有着超脱凡世的静穆。而这样的静穆却是历尽千帆后的所得。

陶渊明并非一直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淡泊名利,不喜做官。少年时期的陶渊明也如同其他有志之士一般豪情万丈,喜爱读书,想要有所作为。“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足可见其少年壮志。而后陶渊明也曾多次任官,想借此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事实总是不尽如人意。

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了世俗与自己所崇尚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无法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于黑暗社会的失望,他选择了彻底地辞官归隐。这一时隐时仕的阶段在忠于本心的坚守下结束了,陶渊明的彻底归隐是自身矛盾和社会矛盾交互作用的结果。曾祖父陶侃是晋室大功臣,外祖父孟嘉在仕途的出色表现亦令他神往,他也有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然而动荡的政局,黑暗的政治以及虚伪的官场交往都在挑战着他崇尚自然、本真的本心,最终所有的所有都归于躬耕于田园,自然本心最终更胜一筹。陶渊明选择以归隐田园来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在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代,众人纷纷去了一个方向,他独自去了另一个方向。这样的他,无疑是孤独的,人生而注定会有孤独,而孤独,也会有主动孤独与被动孤独之分。我们平常体验到的孤独几乎全部都是“被动孤独”,是不得不孤独。而陶渊明是主动孤独,他主动选择并接纳了这份孤独人生。老子、庄子、司马迁等人皆可视为主动孤独者,闹哄哄的灵魂里,难以生长出自然高洁的灵气。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此处说陶渊明不解音律,而《与子俨等疏》中又提到陶渊明“少学琴书”,关于此事,我不在此作无谓的探讨,而陶渊明弹无弦琴却值得深思。琴于古代极受文人雅士的偏爱,也是众多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常借抚鸣琴来寄托自己的情趣或排泄自己内心的愁绪,不管怎样,鸣琴终究是发出了声音,是情感的向外宣泄,是与他人对话的方式。而陶渊明却是弹无弦琴,弹琴却不发其声,他是在与自我对话,其中意趣只得他一人体会。

选择主动孤独的陶渊明,与自己对话的陶渊明,身处于时代的洪流之中,却又仿佛遗世而独立的陶渊明,他身上存在着不可思议的矛盾性与独特的自我性,也有着不期而遇的温暖与自然之性。“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的这两句诗用在陶渊明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并为得到认可与推崇,直至萧统发现了其文学价值,以及后来苏轼对其的弘扬推崇后,陶渊明才真正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他为人类构建了一个“桃花源”的世界,那里没有黑暗和压迫,没有剥削和麻木的朝代轮回,那是一个构筑在虚幻之上的浪漫国度。桃花源是陶渊明造的美梦,它在人间,却恍如隔世,它不是人间,却比人间更具人性。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陶渊明的诗歌、思想对于我们反思精神世界,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时间:2022-07-02 作者:大学校导网 来源:大学校导网 关注:
创业求职推荐
  • 收获满满18名台湾大学生结束在渝实习工作
  • 暑期大学生职业体验,美镇未来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 为大学生就业“加油”
  • 促进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是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内容。今年春季学期,教育部部署实施2022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
  • 08-16
  • 向死而生的杜丽娘
  • “向死而生,是对生命最真诚的尊重,是对自己最认真的回答。”14岁的我在日记里是这么说,20岁的我竟然想不出其他的答案。
  • 07-04
  • 盛夏
  • 盛夏
  • 下午,一个人坐在房间里,风扇发出呼呼的声音,手指张开感觉到风从指尖穿过的感觉。伴随着窗外断断续续响起的蝉鸣声,忽然感觉到夏天来
  • 07-04
  • 何为感恩
  • 何为感恩
  •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
  • 07-04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