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面对志愿填报的十字路口,我和许多同学一样陷入了深深的迷茫。理科成绩尚可的我,在数不清的专业名称中反复徘徊,最终在父母的建议下选择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个看似稳妥却充满未知的专业。那时的我,对这个专业的理解仅限于"和电有关",对未来四年的学习生活完全没有概念。
初入大学校园的新鲜感很快被专业课的难度冲淡。《电路》课上密密麻麻的电路图,《高等数学》中复杂的微积分运算,还有《工程制图》里永远画不完美的三视图,都让我倍感压力。记得第一次期中考试,我的电路成绩不佳,这个成绩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夜深人静时,我常常思考:这个专业真的适合我吗?我是不是应该转去更"简单"的专业?
转机出现在大一下学期。学院组织参观智能电网实验室,在那里,我看到了正在运行的微电网系统,了解到新能源发电的前沿技术。更让我震撼的是,学长们正在调试的智能家居系统,通过手机就能远程控制整个屋子的电器。实验室的张教授告诉我们:"电气工程是连接传统工业和智能未来的桥梁,你们正在学习的每一门课,都是构建这座桥梁的基石。"这番话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迷茫的心。
从那时起,我开始主动探索专业的深度。我加入了学院的电气创新协会,和队友们一起备战电子设计竞赛。记得第一次成功完成单片机编程,让LED灯按照预设频率闪烁时,那种成就感至今难忘。大二暑假,我有幸参与了一个校企合作项目,跟着工程师们实地考察变电站。当看到课本上的变压器、断路器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并了解到它们对整个城市供电的重要性时,我对专业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我对电网调度优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中,PID控制的神奇效果让我着迷。我开始有意识地选修相关课程,并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去年,我和团队完成的"基于深度学习的配电网故障诊断"项目还获得了省级大学生创新竞赛的二等奖。
如今站在大三的尾声回望,我很庆幸当初的坚持。电气工程这个曾经让我望而生畏的专业,现在已经成为了我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的领域。从最初的迷茫困惑到现在的坚定从容,这一路走来,我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更找到了人生方向。我知道,在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开发的道路上,还有无数挑战等着我去攻克,但我已经准备好用专业所学,为这个充满电力的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光亮。
这段专业选择的心路历程让我明白:人生的很多选择都是如此,开始时可能充满未知与忐忑,但只要保持探索的热情和坚持的勇气,终会在迷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电气工程不仅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面对挑战、突破自我。这大概就是大学给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