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感受传统工艺的创新活力,安徽理工大学“薪火计划”非遗文化调研团于7月1日上午走进界首彩陶馆,在省级非遗传承人邢淑芹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界首彩陶文化探索之旅。这场融合了参观学习、大师访谈与手工体验的活动,不仅展现了界首彩陶的千年底蕴,更让安理学子与非遗传承产生了生动的对话。
溯源:从民间器物到艺术珍品的文化脉络
踏入界首彩陶博物馆,邢淑芹老师首先带领团队参观了她从民间收集的系列民用陶器。展柜中,古朴的陶盆、陶罐静静陈列,其中用于农耕时代的陶制鼓风机与酿酒陶具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曾渗透于百姓日常生活的器物,以粗粝的质感和实用的造型,诉说着界首彩陶“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本源。“每一件老陶器都是历史的切片,”邢老师轻抚一件带有岁月痕迹的陶盆时介绍,“它们的纹饰和器形里藏着祖辈的智慧,也是现代创作的灵感库。”

随后,团队走进“王京胜非遗工作室”与“闫玉敏非遗工作室”,仿佛步入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水月观音的慈悲端庄、十二乐俑的灵动飘逸、“江淮母亲”雕塑的厚重沧桑……一件件代表性作品中,既有对传统题材的匠心演绎,也有对现代主题的创新表达。


图为传承人邢淑芹带领团队成员参观界首彩陶馆。田泽坤 摄
焕新:传承人以创新激活千年技艺生命力
作为闫玉敏老师的关门弟子,邢淑芹将“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理念深植创作实践。在中原十三窑展览馆,她的作品呈现出突破性的艺术表达:传统陶罐的器形被解构为流线型造型,红、黄、白三色釉料在高温烧制中碰撞出抽象的窑变纹理。“我们不能让彩陶只躺在博物馆里,”邢老师指着展柜中文创摆件说,“这些彩陶文创产品,都是年轻人喜欢的‘非遗潮品’,得让老手艺跟得上时代潮流。”
在专题访谈环节,团队成员围绕“非遗传承的青年力量”与邢老师展开深入交流。针对“如何吸引年轻人投身彩陶技艺”的问题,邢老师提出“双向赋能”思路:一方面,她计划开设青少年彩陶工作坊,将拉坯、刻画等工艺转化为趣味体验课程;另一方面,她将尝试让界首彩陶以数字化展览、IP联名等形式触达年轻群体。“传承不是复制,而是让老技艺拥有回应时代的能力。”她的观点引发团队成员的热烈共鸣。



图为团队成员对邢淑芹老师进行专题访谈。李心妍 摄
传薪:青年手作体验诠释“非遗活态传承”
活动的高潮是在邢老师工作室开展的手工实践环节。在陶艺师卢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依次体验拉坯、修坯、刻画等核心工艺。揉泥时感受陶土的韧性,拉坯时掌握手指与转盘的力道平衡,刻画时用竹刀在坯体上勾勒“薪火计划”会徽图案——看似简单的步骤,却处处考验着耐心与技巧。
最终,经过塑形与雕刻的陶坯被小心翼翼地摆放至晾架,这些融入青年创意的作品将经历烧制,成为“薪火计划”非遗传承项目的特殊纪念。

图为团队成员在卢老师指导下学习拉胚。田泽坤 摄
非遗新声:当传统遇见青春力量
此次界首彩陶馆之行,既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场跨越代际的传承对话。从民间陶器到文创潮品,从大师工作室到青年实践课堂,界首彩陶正以多元姿态拥抱时代。正如邢淑芹老师所言:“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流动——在时光中流动,在人群中流动,更要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流动。”随着“薪火计划”等青年非遗传承项目的推进,这抹来自皖北的彩陶色彩,正期待在青春力量的加持下,绽放更耀眼的时代光芒。
图为团队在界首市彩陶博物馆合影。田泽坤 摄

通讯员 李佳同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