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志愿服务的号召,新疆政法学院信息网络安全学院“新政星光”社会服务践行团一行9人,于2025年7月5日至12日赴阿图什市,开展为期八天的乡村振兴主题实践。团队以“科技点亮梦想,教育传递希望”为活动宗旨,在七昼夜的征程中跨越300余公里,服务群众1000余人次,开展课程40余课时,为边疆热土注入澎湃青春动能。
团队深入阿图什市农民大巴扎,开展“助农惠民”市场调研暨爱心志愿服务行动。通过实地走访、产业分析及公益实践,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当地特色水果产业现状,并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彰显新时代青年服务基层的责任担当。
在铁提尔村,一支志愿者团队精心打造的“红领巾小课堂”正为孩子们点亮求知之路。项目创新性融合语文、数学、物理三门学科,志愿者们深入调研儿童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独创“科技启蒙+学业帮扶”双轨教学模式,通过沉浸式互动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在科技启蒙板块,“悬浮指南针”“自制电磁铁”等趣味实验让抽象的电磁原理变得触手可及。孩子们在亲手组装实验装置的过程中,不仅观察到磁针悬浮的奇妙现象,更在志愿者引导下理解地球磁场的科学奥秘。数学课堂则打破传统教学框架,通过“超市购物算账”“家庭水电统计”等生活化情境设计,将抽象运算转化为趣味挑战,使学生的解题速度与准确率显著提升。

针对学业薄弱的学生,团队特别开设一对一辅导专场。志愿者们逐题讲解解题思路,用彩笔标注关键步骤,通过“错题重做+同类题强化”的精准训练,帮助50余名学生突破学习瓶颈。“以前看到应用题就头疼,现在跟着志愿者哥哥画线段图分析,突然就懂了!”初一学生祖丽阿娅提的真挚感言,道出了教育帮扶的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红领巾小课堂”已累计开展42课时系统教学,课程辐射全村600余名儿童,不仅填补了乡村教育资源的空白,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探索的种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生长的教育力量。

团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学展示融入乡村课堂。剪纸教学中,孩子们巧手剪出“石榴花开”,无声诉说着民族团结的深情;扎染工坊里,蓝靛在棉布上自然晕染,展现了植物染料的环保智慧;衍纸艺术通过七彩纸条的卷曲变幻,创造出立体生动的图案;民族舞蹈课上,志愿者侯淑珍从“移颈”“绕腕”基础舞姿切入,边示范边讲解:“手腕转动要像风吹麦浪般轻柔,步伐移动要带着戈壁的豪迈!”古老技艺在孩童指尖焕发出蓬勃新生。
团队赴哈拉峻乡边境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志愿者“坚守讲台护苗成长”的感人事迹令人动容;龙山守望台上,护边员顶风踏雪巡边的身影与“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铮铮誓言,深深震撼着年轻的心灵。志愿者张雨粮在研学日记中写道:“护边员用脚步丈量忠诚,我们要用知识建设边疆!”道出了青年学子滚烫的责任担当。

实践收官仪式上,志愿者与孩子们在星光队旗按下五彩手印。初一学生祖丽阿娅提·亚力库尼紧握衍纸作品动情告白:“这面旗子会永远记住夏天!”从瓜果飘香的巴扎到书香弥漫的课堂,从非遗工坊到边境哨卡,团队始终践行初心。团队成员在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中,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成员们纷纷表示:小朋友们的作品不仅是离别纪念,更是我们乡村振兴的青春契约!
此次实践活动的圆满落幕,不仅是新疆政法学院学子用知识服务边疆的生动实践,更构建起连接高校智慧与乡村振兴的桥梁。团队将专业所长转化为惠民实效,在阿图什的戈壁绿洲间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答卷。“新政星光”社会服务践行团将继续打造志愿服务优秀品牌,在边疆热土播撒教育希望,让青春星火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