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这门古老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中,淮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泥塑传承小分队”社会实践团队决定前往淮北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6月29日上午九点团队成员来到淮北市濉溪县老城石板街泥塑工作室,在淮北泥塑名人李建东老师的讲解下参观了各种各样,形色各异的泥塑作品。李建东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到,他的祖辈在庙宇做一些石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现在主要为一些纪念馆和民间泥塑爱好者做泥塑作品。有些作品还记录着古代的的生活习惯,就比如工作室大厅中摆放着记录古老的酿酒工艺的泥塑作品。团队成员很开心能够看到这些优秀的泥塑作品,和李建东老师约定明天上午九点来采访,并且还讨论一下明天采访的大致内容。晚上,团队成员在查阅的大量资料后,对泥塑有了初步了解并订下了第二天需要采访的内容。

图为泥塑传人李建东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泥塑作品
6月30日上午九点团队成员准时到达石板街泥塑工作室,对泥塑传人李建东老师进行了采访——初学者如何做好一件泥塑作品,泥塑的制作流程以及初学者多久才能独自制作一件泥塑作品等。李建东老师说,想做好一件泥塑作品,首先需要考虑到你想制作的一个作品的原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其次,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还需要高于生活,所以在留心观察后还需要在大脑中创造,将想象和现实进行融会贯通。这些是创作出一件优秀作品关键;李建东老师在回答泥塑制作过程大致可分为几步时,为了使自己能够讲得更形象清楚一点,特地拿出自己正在制作的泥塑作品为我们讲解。首先泥塑制作的原材料是当地地下两三米处的黄胶泥,这是一种很细腻的黏土。其次需要将黏土晒干以后放入水中浸泡。浸泡以后再用棉絮、草或棉花掺杂在里面,其中泥中的絮状物质起到坚固,防止开裂的作用。在泥塑成型以后需要在空气中慢慢阴干,不能暴晒,因为暴晒会使作品变形开裂;且李建东老师表示,青年人学习泥塑制作不是很难,大概学习一个星期就能制作一个有模有样的作品,但制作人物则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因为人物具有复杂性。此次采访过程由专门成员录制视频并且有专门成员负责后期剪辑,准备发布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泥塑。团队成员都觉得视频比文字更具有感染力。然后团队成员询问了李建东老师现在淮北泥塑是否有接班人,李建东老师开心的告诉团队成员,他目前正在带几个徒弟和他学习泥塑。最后团队成员和泥塑传人李建东老师在石板街泥塑工作室前合影留念。

图为泥塑传人李建东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泥塑制作过程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期望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共同推动泥塑艺术的传承。同时,希望激发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他们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和未来的传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