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对文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增强人民文化自信,提升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2024年7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寻访公社数学红色校史,“数”写教育强国青年担当”新麦场精神实践队前往孔子雕像艺术研究院拜访孔子故里“守艺人”杜庆收先生,了解雕刻艺术,弘扬中华优秀儒学文化。
赏石雕艺术,鉴夫子故事参观伊始,杜老师带领小队成员参观了优秀石雕展品,并逐件讲解作品制作的背景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杜老师介绍,十年时间里,他与团队成员合作,以《孔子圣迹图》中的36幅图画为原本,进行临摹与创新,创作出了一百余件石雕作品,将图画里的故事以石雕的形式生动立体的展示出来。每一件石雕作品,都述说着孔夫子的一个故事,一排排的石雕,复现了孔夫子传奇的一生,体现出了故事生动、刻制精细的特点,为观者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伟大而又富于生活气息、充满情趣魅力的“活化”的孔子形象,因此不失为一部形象化、立体化的孔子编年史。
杜老师补充,他的雕刻手法融入了玉雕、寿山石雕的精髓,粗雕后还需要精刻、加细、修光等10多个程序,这样才使雕刻的人物形象赋予古意。同时,在雕刻中也加入了现代元素,人物动态表情细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展现还原故事场景。让后人更直观地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展示的每一件作品,面部特写上不仅能遵循古时人物生灵活现的神态,同时还能刻画出古时包含的内容,让人心生敬意的同时而不产生距离感,当第一时间看到雕刻作品时,便能想到《孔子圣迹图》中的感悟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杜老师的石雕作品,将几千年积淀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儒学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向世界,在继承传统石雕艺术的同时,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儒学文化。

图为实践队在参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单钰晴 供图。
十年寒窗凿刻,一心文化传扬展台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杜老师青春年华奉献的见证者。选料、设计、画稿、用凿……一件石雕作品,一般需要花费1-2个月的时间,但是106件《孔子圣迹图》系列石雕作品,杜庆收却是从2013年着手创作,到2022年底才完成,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
参观中,小队成员注意到,杜老师进行创作的工作间环境并不舒适,而是户外草丛中一小块土地,一个废弃的木桩就是他的“工作台”。就是这样的环境下,杜老师潜心创作十年,一套《孔子一生的故事》石雕作品现世,斩获多项国家级、国际大奖,让观者从石雕中了解到孔子,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匠心筑梦,技能报国。杜老师说:“他进行石雕创作的初心,就是以石雕作为孔子文化的传播符号,让石雕带着儒学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能通过石雕画这种立体生动的形式,了解孔子的故事,读懂孔子的理念。”一把刻刀,诠释了杜庆收先生这位“守艺人”对石刻技术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追求,也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广阔生命力。图为实践队在学习。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单钰晴 供图。
在“非遗”继承中创新,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实践小队队员了解到,杜老师石雕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原石讲原事”。他立足优秀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独具匠心的选择了孔子出生地——尼山上的尼山石为原料,在尼山石上刻画孔夫子一生的故事。石雕的底座,也精选了孔子后人手植的松树为底基。整件作品的完成,不仅仅是石雕精湛技艺的展现,更是孔子学说内涵的延伸。
杜老师传承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圣人孔子“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精神内涵。其塑造的圣贤像,做工精美,人物造型独特形神兼备,为国内外多所文化学院塑造了圣贤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
杜老师表示,希望自己的石雕作品能带着孔夫子的故事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就一定要有创新,所有的传承都是从坚持中而来,没有坚持就没有传承。所以我誓要一辈子去守护好我们的传承。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我们大学生将会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任,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创新文化传承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探索多种途径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行动养育文化之花,以行动再创文化之华,躬行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图为实践队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单钰晴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