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风雨而不朽。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当地文化的吸引力与知名度,7月29日,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星火筑梦”社会实践队员沈锦泽前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的中国陶瓷琉璃馆,深入了解淄博当地的陶瓷和琉璃文化。
馆内展示了淄博陶瓷和琉璃的历史及艺术价值,记录了陶瓷和琉璃的发展历程以及在现代的应用。馆内设陶瓷展厅12个,琉璃展厅5个,以及综合展厅5个。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后,实践队员抵达中国陶瓷琉璃馆,步入展厅后,便被馆内的艺术作品深深地吸引。

淄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淄博地区的先民们在与大自然抗争中发明了陶器,淄博是我国最早发明和生产、使用陶器的地区之一。齐地先民从人类蒙昧初开的上古时代发明制陶,犹如一道晨曦,昭示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未来。在以后数千年的薪火传承中,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古陶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步入古瓷厅,历朝历代的淄博窑瓷器映入实践队员的眼帘。魏晋南北朝时期,淄博窑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过渡;唐宋时期,陶瓷烧造技艺日趋精进,器类齐全,地方特色更加鲜明;宋代,白瓷作为贡品为皇家所享用;明清时期,在这里形成了以淄川、博山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基地和产品销售中心,淄博窑成为我国的古瓷名窑。

新中国成立后,淄博陶瓷历久弥新,在继承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用独有的制瓷工艺诠释中华奥妙无穷的陶瓷文化,打造了“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形象品牌,以永不停止的攀登精神,一步一步走向辉煌。淄博陶瓷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虽然也曾有为宫廷生产贡品的瞬间辉煌,但是大部分岁月是在默默无间中度过,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过一次次脱胎换骨的创造,将独特的制造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相结合,使精品纷呈,孕育了当代国窑的风采,赢得了人们对淄博陶瓷的崇拜和喜爱。“当代国窑”美誉,既是对淄博陶瓷发展情况的肯定,又是对未来提出的要求和鞭策,其核心是勇创国内外最高水平,以国家利益为重,忠诚的维护“瓷器之国”的伟大形象,在为国家,为人民提供名瓷杰作的同时,不断扩大输出,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推动淄博陶瓷实现新的创新发展。

精耀厅将考古人员在博山大街发现的琉璃作坊遗址中发现的文物按比例进行了复原。明清时期,宫廷大量征用博山琉璃匠人,博山也向清宫输入大量的琉璃制品和半成品,交流密切,博山琉璃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淄博烧烤“出圈”后,淄博琉璃制品也被大众所熟知和称赞。展厅中还摆放了大量精美的琉璃摆件,供游客欣赏与购买。
走出展厅,面对着中国陶瓷琉璃馆的主体,实践队员感慨万千。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和灵魂所在,更是我们应对现代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我们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人心力量、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珍视和传承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之旅,实践队员对当地的陶瓷与琉璃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明白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淄博的陶瓷与琉璃艺术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历久弥新,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式,为文化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正面案例。实践队员也将为家乡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积极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播,使更多人了解淄博的本土文化,与此同时,也是向大众证明,淄博不只有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烧烤,还有拥有丰富历史底蕴与美感的陶瓷和琉璃。
(通讯员 沈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