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8日至29日,成都大学“指畔生花,绣美天府”团队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进行为期两天的彝族刺绣调研与学习社会实践活动。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绣在服饰上的家族谱”。它以鲜明的色彩、精湛的针法和独特的图案设计而闻名于世。为更好地传播这颗遗世明珠,成都大学“指畔生花,绣美天府”实践团围绕彝绣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拍摄制作了短视频。·
初识彝绣,感受文化之美
一丝一线织成裙,一丝一捻诉衷情。彝族刺绣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民族文化的长河中,为深入调研学习彝绣,“指畔生花,绣美天府”团队成员第一站来到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色彩斑斓,图案繁复的彝族服饰,一套套完整的彝族服饰陈列在展馆之中,让人不禁想象出穿在身上的模样。一针一线,一丝一缕,构建出万物生灵、山川草木、日月星辰,栩栩如生。团队成员对彝族刺绣技巧感到万分好奇,于是在博物馆讲解员的介绍下,仔细观看了不同针法创作的绣品,每一种针法都有其独特的的魅力和表现力。

再访村寨,探索彝绣文化
为进一步体验和调研,团队来到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村进行沉浸式探访。一踏入彝族村寨,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手工艺术繁盛的年代。在村寨里,随处可见身着五彩斑斓、绣有精美图案服饰的彝族妇女,她们或忙碌于田间地头,或围坐一起交流刺绣心得,一针一线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在探访过程中,团队成员试穿了几套精美的服饰,银铃叮当,化为彝族少女,近距离感受彝族风情之美。实践团在村里老绣娘的指导下纷纷进行彝绣创作,通过近距离的观察与学习,感受到了彝族刺绣技艺的精湛和复杂,从最基本的穿针引线开始,到掌握不同的针法、如何配色、如何构图,每一环节都充满了学问。团队成员选择自己喜好的花样,慢慢着手,从最开始的生疏到逐渐熟练,最后绣出一个勉勉强强的作品。这一过程并不简单,但绣品完成后获得的满足感和喜悦溢于言表。
深入采访,感悟彝绣传承
在村寨的探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别采访了绣娘和路人。当谈及彝绣传承难点时,绣娘们纷纷表示如今彝绣不仅仅应用于彝族服饰上,还和其他生活产品结合,这虽然拓宽了彝绣销售路线,但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学习这门技艺,导致彝绣传承面临窘境。而当实践团对路人进行关于彝绣了解程度以及彝绣产品偏好采访调查时,有许多路人则表示对彝绣知之甚少,希望有更多的带有彝绣元素的生活产品出现。无论是绣娘还是路人的采访都使得团队成员意识到彝绣传承仍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更加坚定了实践团决定利用短视频的力量扩大彝绣的影响力,让更多人认识了解这一民族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