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伊始,满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敬意,我们毅然投身于民族地区进行支教活动。转瞬间,支教进程已步入中期。回首这段历程,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程,正全方位助力孩子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埋下了知识、希望和创新的种子。
科普领航:筑牢安全与科学根基
地震知识的习得,是守护孩子们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线。我们针对银川近期地震情况设计了防震减灾科普课程。老师通过演示折断筷子的过程,生动讲解了地壳的运动状态,进一步以珠穆朗玛峰的“身高”增加为例,讲解了地震的成因。针对前段时间银川地震的不实言论所产生的恐慌,老师先询问了大家的看法,而后为大家科普了辨别谣言的方法并强调以官方消息为准。地震应急避险策略讲解之后,同学们积极与老师互动,在演练中紧抓“伏地、遮挡、手抓牢”的要领,收获颇丰。
航空航天知识的引入,宛如孩子们通往浩瀚宇宙的探索之门。课堂上,老师从我国大国重器C919大飞机引入课程,力求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向两张白纸中间吹气它们便会慢慢靠近,这是飞机可以飞上天空的基本原理;大气球松开后的运动离不开放出气体的推动,这是火箭升空的原理。接着又和同学们分享了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主要工作,大家纷纷表达了对于未知太空的好奇和探索太空的愿望。
文化溯源:传承华夏文明薪火
汉字的发展千年历程,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在“汉字的千年之旅”这堂课程中,老师结合身边的小事,从结绳记事到图形文字为孩子们讲解了汉字的起源;接着从古老的甲骨文到横平竖直的楷体,“汉字七体”的讲解包含不同字体背后的故事、字体特点以及代表文物和作品欣赏;在甲骨文猜字游戏中孩子们积极互动,在欢声笑语中学习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了解汉字发展过程。
有关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课程,为孩子们搭建起宏观的历史文化框架。老师剖析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与社会组织,使孩子们得以窥见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而中华民族共同体课程,则强调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融与共同发展,培养孩子们的民族团结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
艺术践行:绽放创意与审美之花
剪纸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在趣味剪纸课程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手持剪刀剪下精美的窗花、小动物和文字,从生疏到熟练,孩子们在剪纸过程中发挥创意,锻炼动手能力,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独特的审美表达。
糖葫芦制作课程充满生活气息与文化韵味。孩子们积极参与糖葫芦制作过程,从串水果到裹糖浆,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传统美食制作的乐趣,也品尝到了劳动的果实。虽然制作中途意外重重,但这种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小朋友们受益终身的。
心灵滋养:奏响成长和谐乐章
音乐课是孩子们心灵的栖息地,在悠扬的旋律中培养孩子们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堂上老师带领孩子们学习乐理知识,开启音乐之旅。孩子们在《歌唱祖国》雄壮激昂的旋律中用歌声传递爱国情怀,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在《相亲相爱》充满温情的旋律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团结,大家手拉手,脸上洋溢着笑容,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心理课则像一盏明灯,照亮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课堂上,孩子们在《头脑特工队》中乐乐、忧忧等不同情绪的生动演绎中,建立了对不同情绪的正确认知,观影结束后,孩子们积极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们认识到了不同情绪对于心灵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正确的表达情绪方式。
支教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支教队员在本次支教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们的诺言,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互相奔赴,照亮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