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龙行四海护安澜,非遗传承助国威

发布时间:2025-01-25     阅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国与世界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基于此,我作为曲阜师范大学“梦栖山野,踏梦追风”实践队队员开展“非遗文化浸润下乡村校本课程的在地化开发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以实地调查研究为抓手,秉持实事求是精神,让非遗重焕生机活力。改进教育,弘扬非遗。通过线下走访调研与线上调查问卷,我了解到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弘扬的主阵地。我认为可以在校园中开展与当地非遗文化有关的专题活动,激发学生对于非遗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心中热爱非遗文化。通过黑板报、校园墙、公众号、宣传栏等方式宣传非遗文化并定期举办相关活动,让非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要振兴乡村,传承非遗。中国古代大多是乡村,勤劳智慧朴实的中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逐渐创造出了富有历史、民族、地域色彩的文化习俗。从此次实践活动中,我了解到乡村蕴含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活动,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特别是在校园中开展富有本地特色的非遗文化主题课程,这些课程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突破传统课程束缚,改变“满堂灌”的授课模式,采用自主、互助、因材施教型教育,降低理论性要求,提高实践性要求,倡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教育场所不应只拘泥于教师也应当在社会中学习,从长辈身边去学习去理解当地非遗文化。
       要革故鼎新,创新非遗。时代的车轮在不断滚滚向前,时间造就了一切也改变了一切。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非遗文化方能焕发生机活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了解到非遗文化传承百年,其本身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因素,因此我认为在传承上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将非遗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在弘扬非遗上可以借助新媒体、公众号等新时代信息传播工具,依靠改进宣传方式,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
作者:徐清晨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梦栖山野,踏梦追风”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追寻领袖足迹 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梦想续航
  • 红迹筑梦黔中行,遵义精神书新章
  • 红迹筑梦黔中行,遵义精神书新章
  • 华北电力大学“红色足迹,追梦黔行”志愿宣讲团于2025年1月20日抵达贵州伽立新涂料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以“弘扬遵义精神,推动企业发
  • 01-25
  • 红迹映黔行,梦逐遵义情
  • 红迹映黔行,梦逐遵义情
  • 2025年1月17日,华北电力大学“红色足迹,追梦黔行”志愿宣讲团走进遵义市红花岗区长征街道民政村,开展了一场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宣讲
  • 01-25
  • 遵义遗风传华电,红迹筑梦映黔行
  • 遵义遗风传华电,红迹筑梦映黔行
  • 华北电力大学“红色足迹,追梦黔行”志愿宣讲团近日抵达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宣讲团成员们首先
  • 01-25
  • 遵义薪火照保定,红色足迹映童心|志愿宣讲团深入保定小学传承遵义会议红色精神
  • 红城筑梦,黔行传情:法政学子寒假践悟遵义会议精神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