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寻根增华”文化传承实践队: 舌尖上的非遗


岁月泼墨,缀下繁花,盛开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孕育的优秀文化;时序轮转,丹心永固,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为进一步了解家乡的非遗文化,助力鲁西南地区非遗文化向外传播,2023年1月16日,曲阜师范大学“寻根增华”文化传承实践队来到了黄河入鲁第一县——东明县,探访黄河滩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宝藏沉淀着旷古的智慧,黄河大地之上,承载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不仅文化气息和精神气质一脉相承,对食物口味的喜爱也传承至今。16日上午,实践队员们来到东明县文化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适用于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整体参观完,实践队员们都被众目众多的食物吸引了眼球。

 
东明“肚”里蕴佳肴
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们介绍,粉肚是东明县传统名吃,是鲁西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佳肴。2021年12月3日,香肚加工技艺项目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李家粉肚”迄今已有84年的历史,于2012年被山东省商务厅评为“山东省老字号”。 粉肚是以80%鲜猪肉,20%绿豆粉为主要原料,加砂仁花椒、香油等佐料拌匀,装入猪小肚、系口、呈球状,以陈年老汤,地锅蒸煮四五个小时即成,文火煮熟后、色、香、味具佳,一直是市民餐桌上的“常客”,也是走亲访友的必备礼物。 
在参观完粉肚展区后,实践队员们想真实体验粉肚的口感,便相约来到东明县城内一家粉肚零售店,走进店铺,香气四溢,正值年关,店内满是前来购买粉肚的客人。店员热情地向实践队员们介绍道:“不用再加工,直接切开就可以吃啦!”
在店员的帮助下,实践队员们像切西瓜一样把球状粉肚切开,外层紧致的猪小肚皮包裹着红白相间的肉质,尝起来香而不腻,口齿留香。小小的球体之中,竟蕴含着如此美妙的味道。
不难想象,每逢中秋、新春等佳节,一家人围坐在圆圆的餐桌旁,品尝着圆圆的粉肚,是何等慰藉。圆形一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象征着“圆满”和“饱满”,是自古以和为贵的中国人所崇尚的图形。圆满——浸透着古代先民最朴素的哲学,圆则满,满则圆,心有圆满便安宁不争,便以和为贵。东明人也是如此,把最常见的食材做成圆形,其新颖的创造力和对圆满的渴望便可见一斑了。
 
细如青丝,面香依然
“之前见过手工挂面,但是没见过这么细的。”在看到非遗展区里的手工面后,实践队员感叹道。工作人员介绍说,东明的挂面制作技艺是在明洪武年间,由山西迁到东明的,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东明县沙窝乡西李连庄村就以制作挂面而闻名乡里,其中以“张氏坊”为最,现可查证的传承已有五代,一百多年的历史。如今,东明张氏手工挂面第五代传承人张庆国把手工挂面的制作技艺发挥到了极致,所制出的挂面洁白均净、细如发丝,口感绵软顺滑,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实践队员了解到,要把面团做成细如青丝的效果,需要四步工艺,切条、盘条、搓条、挄条,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铁杵成针”的耐心与细心。
随后,实践队员们购买了一盒成品,“十秒早餐面”。果不其然,把细如发丝的面放入沸水里,仅需十秒,便可享受一餐香软细滑的营养早餐。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下,一份既省时又营养的早餐,煮出的不仅是传承人在新时代下的别出心裁,更是透过历史长河仍温暖人心的浓浓智慧。一碗热乎乎的早餐面,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永驻心间。
以面为纸,持心为墨
在非遗展区里继续观赏,实践队员们都被一个色彩鲜艳的“摆件”吸引了目光,走近细细察看,才发现这件艺术品也是可以吃的!
花馍,是中国民间的面塑品,也称为“面花”“花馍供”,作为鲁西南地区的传统面点,在民间已形成颇具地方独特艺术风格的手工技艺,有完善的制作工艺。在东明县马头镇的柳元村,苏家花馍作坊已传承六代之久,有着180多年的历史。
在北方地区,花馍作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每逢传统佳节,家家户户都会依照当地的习俗和惯例制作花馍。这些花馍制品形式多样、姿态各异,兼具供奉、观赏和食用等多种功能,也可以用作馈赠亲友的礼品,成为民间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
再看花馍的形状,仅是展区里陈列出的便有金鱼、牡丹花、龙、凤凰、百鸟、桃子等等,心灵手巧的厨娘们专注在手中白净的面团,心里想着一个个鲜活可爱的造型,不一会儿,各种“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便跃然“案”上,给人惊喜。花馍的内涵丰富,色彩鲜艳,造型千姿百态、鲜活生动,不仅是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可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表达对祖先的祭祀、长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有花馍的内容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东明人们深厚而朴实的感情,寄托着人们诚恳而美好的心愿。
一些村镇、城市的迷人之处,不仅仅在于令人垂涎的美食、氤氲环绕的烟火气,更在于处处在、时时有的文化气息和传承下来的精神气质,沧桑厚重却让人心安,沉静无言却充满生命力。东明人的精神气质,就像历代传承下来的食物,质朴却不失活力,简单却不失厚重。坐落在黄河岸边,这里交织着现代气息与古代文明,仿佛一棵历经沧桑却又重新焕发青春的苍天古树,承载着代代人的生活智慧,正朝向阳光灿烂生长。
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们绝不能让深藏于乡野阡陌、都市街道的非遗文化和舌尖美味漠然消失。 
 
 
 
时间:2023-01-31 作者:赵宇涵 来源:赵宇涵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夯实工作基础,兜牢实践底线——“土地信使寻访团”社
  • 曲阜师范大学“寻根增华”文化传承实践队: 舌尖上的非
  • 社会实践|守望邻里小分队——让计算机技术为社区信息传
  • 探访传统村落,赓续红色基因
  •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寻根增华”文化传承队前往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深入了解常山庄村背后的历史,以更好继承传统文化。
  • 01-31
  • 续二洪拳传统,塑强健体魄
  • 二洪拳是山东省传统体育的一枝奇葩,本文对二洪拳的起源、特点以及发展困境进行了阐释,体现了对二洪拳发展的思考,呼吁当代青年关注、
  • 01-30
  • 寻书法之根,悟书法底蕴
  • 为了让新时代青年更加的深入了解、传播书法文化,加强对传统书法文化的弘扬和保护,2023年1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寻根增华”文化传承
  • 01-30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