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师学子返乡实践:寻苏轼遗迹,感悟常山文化

       常山原名卧虎山,因形如卧虎而得名。位于皇华镇西部,城南10公里处,山高297米,呈西南、东北走向,方圆5公里。之所以称常山,是因古时山上有神祠,人们每遇干旱,常往祈雨,“祷雨辄应,谓其有常德,故名”。
苏轼被贬密州(诸城)两年,多次登临常山,诗词中留下多处关于常山的记载,常山诸景亦有浓厚的苏轼元素。根据史料记载,苏轼在1075年4月到常山祈雨后写下《次韵章传道喜雨》:常山山神信英烈,捴驾雷公诃电母。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苏轼在密州为官两年多,曾多次率领属僚登常山为民祭神祈雨,常祈常灵,出于感激,对常山神祠进行了整修,又新建雩泉亭,并奏请皇帝,诏封常山神为“润民侯”。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实践队登上了这座见证了密州古城千百年岁月的山峰。现如今,常山已经修建了完好的上山道路,由此而上,放眼看去,常山山势平夷无险,山顶宽阔平坦,数峰相连,海拔近300米。南坡多为悬崖陡壁,倒生有许多不知名的细密植物,在冬日里平添一份春意,东、西两面坡势略平,有山路可供上下,北坡最为平缓易登,故名胜古迹多分布在北坡。常山四周地势起伏,低坡洼地此起彼伏,唯独常山突兀而起,格外高大,又有山顶碧霞宫点缀,更显雄伟大气。 
     实践队初入常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围一片碧波,路的前方有四个大字:东方佛国。实践队先沿小路来到了雩泉遗址。雩泉,就在常山北麓的一条深涧中,也因苏轼来泉边祈雨,命名雩泉,并修泉建亭,写下了《常山雩泉记》、《留别雩泉》等著名诗文。鲁地多干旱。在密州,苏轼肩负知州职责,并同在陕西凤翔太白山祈雨一样,曾多次登常山,率吏民群众前往祈祷,并先后写了6篇“祭常山文”。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常山雩泉记》被后人刻成石刻书法,矗立于雩泉边。实践队仔细研读书法,深深地体会当时苏轼的心境。实践队原路返回,准备于大路再向前出发,大路通往的是位于常山的寺庙——万佛寺。万佛寺因庙内有着上万座佛像而得名,内有众多佛造文物,砚台,碑亭,记录着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实践队从山脚出发,沿着幽静的道路向前走道路的两旁种满了松柏与竹林,松柏竹林的幽香与寺庙的香火味融为一体,使寺庙显得如此宁静、幽深。听工作人员讲解说,在古代,常山仅有常山神祠,远览亭,雩泉亭,广丽亭,苏公祠以及诸多碑碣石刻,近几年诸城为加大旅游业的发展,扩建了原有的寺庙万佛寺,现在万佛寺内财神殿,观音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时来运转佛坛鳞次栉比,梵宇琳宫,金碧辉煌,充满了观赏价值,实践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进入天王殿为家人写下祈福的红带,系在庙旁的松柏上。在财神殿行三拜三跪之礼,供上烛火。登上佛台后,许多僧人在佛像前诵经祈福,观察完佛台前精美的石刻后,实践队沿东坡路下山。

游客在常山的祈福 
苏轼有关常山的诗文十余篇,在《登常山绝顶广丽亭》中说: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其中《祭常山回小猎》诗极为出色: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更有他豪放词风的形成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位于密州超然台的书法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

万佛寺金碧辉煌的建筑大雄宝殿 
现如今,常山已经是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也是研究苏轼极其重要的一个节点,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作为青年学子应当不忘“根本”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成为文化宣传的力行者。
 指导教师:张晓 王伟
团队成员:王孜淳 范富乐 徐一帆 赵宇涵 宋文涵 曹心怡 胡冰冰 康佳 刘蕊 孟政圆 彭允超 李佳怡 潘琦 杨子涵
图文来源:宋文涵

 
 
时间:2023-02-02 作者:宋文涵 来源:大学校导网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曲师学子返乡实践:寻苏轼遗迹,感悟常山文化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