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承非遗:传承康宁竹编,发扬梨膏文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行动,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明确了总抓手。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对乡村文明传承具有导向作用,能积极带动乡村绿色振兴发展。为充分了解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康宁竹编手工艺品和老石家梨膏糖,认识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实际内核,2月11日-13日,安徽财经大学实践队前往安徽省六安市、蚌埠市等开展社会实践,调研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经济如何助力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
竹编工艺引创新发展 非遗升级助产业转型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2月11日上午,实践团队驱车前往安徽省六安市独山镇,参观调研康宁竹编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并与当地的非遗传承人邹红老师和村委何书记开展了深度访谈。
在访谈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早年间,竹编产业发展兴旺,竹篮、竹凳、竹筐等日用品各处常见。但随着时代与技术发展,竹制品逐渐被塑料、不锈钢制品替代,传统手艺面临失传。邹红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提出过各项解决方案:“我们团队针对这些问题,将竹编改为花篮等创意手工制品,既可以在餐桌上使用也可以用来装饰或收藏。”正是团队的大胆创新与持之以恒,为竹编工艺打开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精益求精磨梨膏技艺 追求卓越塑工匠精神
2月12日上午,实践队员又来到老石家梨膏糖的线下门店,与老石家梨膏糖传承人周老师进行交流采访。在参观梨膏糖工厂制作工艺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了解到目前梨膏糖制作工厂主要以临时员工为主,长期工及技术性人才较少;梨膏糖的制作原料中不含任何的添加剂,手工与机器共同制作,质量高,口感好。这份卓越更是来源于生产师傅们的精益求精与锲而不舍。
一座城的故事,来源于几代人的传承。老石家梨膏糖传承至今已是第四代,享誉珠城多年。团队成员在参观调研的同时,也一边品尝非遗美味,一边举起相机记录过程,希望以自己的力量为非遗文化宣传做出一份贡献。
 
数字经济促乡村振兴 三产融合创智慧乡村
产业发展是改善民生的抓手,是农业创新的排头兵。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人群进行走访与交流时,实践队员了解到: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群主要为老人,宣传渠道窄,效果差。于是近年来政府也出资打造各项融媒体平台,以数字经济发展为产业创新注入新活力。短视频平台的应用、淘宝京东店铺的开通、农业非遗展览馆的建设都充分利用了数字技术手段,让更多人看到振兴希望。搭乘数字经济的快车,非遗文化能更快、更好发展。结合旅游业、制造业等产业,打通农业一、二、三产业发展,能让乡村经济活跃起来,乡村人民富裕起来。
 
绿水青山遍地风光,山路萦绕产业兴旺。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通过对安徽省六安市、蚌埠市的参观走访,团队了解到这一个个曾经贫困的山村是如何乘上政策红利,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传承优秀非遗文化,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了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
至此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与传承人、相关负责人面对面交流,点对点连接,切身体会数字经济政策的实际意义与成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大学生的一份力量。整场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的开展,展现了团队成员间的密切配合与井然有序,体现了安财学子的昂扬风貌。
“创新与转化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传承”正如每一位传承人所言,充分利用技术所长,乘上时代列车,才能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扬。相信在未来将有更多年轻人走进非遗行业,在政策帮扶与科技支持下,实现产业兴、文化兴、乡村兴。
 
 
 
 
时间:2023-02-25 作者:张心怡 徐芯阳 来源:大学校导网 关注:
社会实践推荐
  • 髹饰漆面溢流光,古城艺品晓愿景
  • 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特色瑰宝,安徽财经大学扬帆漆行调研团来到平遥古城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对推光漆器的发展和传承提出思
  • 02-24
  • 安财学子进社区:数字赋能共治,人本提质共享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