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在线投稿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读《朝花夕拾》后感

    2024-08-10    阅读:139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经过时间的沉淀,“淘尽黄沙始得金”,鲁迅先生的思想与认识愈加深刻,他成功地把心中的离奇和芜杂幻化转成文章,并留给后人阅览,让后人有幸听见专属那个时代的风声雨声和读书声。

  记忆中的时代是时代留下的烙印,用以证明它们的存在。在鲁迅先生对故乡的记忆里,父亲刻板而封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欠妥;长妈妈爱察察切切,对“长毛”阶层认识一叶障目;人们对新学避之不及,新学堂成为人人诟病的对象。这便是以小见大,生动鲜明地表明了旧社会人们久束湿薪,抱残守缺而又麻木不仁,通身充斥着冷气,不知要向上走,不知要发光发热。这便是那个年代的记忆。长期的闭关自守,养就了中国人固步自封的态度;长期的专政独权,造就了中国人“本性难移”的奴性与麻木。

  于小人物中窥见历史,于小事件中嚼出时代真味。记忆从来都是时光储存的默片影碟,在无言中映射出社会现状。父亲患水肿一病,求医问药两载有余,而庸医滥竽充数,处处招摇撞骗,只管勒索钱财,故弄玄虚,视人命如草芥。陈莲河一流的“神医”甚至望文生义,以败鼓皮丸为药引,医不好便扯牛鬼蛇神之说,其不负责任的庸医形象入木三分。显然当时的社会便早已陷入了名利场,人们为金钱所累,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无常》一篇中提到,人们不再害怕勾魂摄魄的无常,反倒喜爱他,一方面由于无常具有人情,另一方面则是畏惧而想逃避生的苦趣。鬼来评判考量世事,毕竟不偏不倚,十分客观。“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活人不如死鬼,阳间不如阴间,黑暗而透不出一丝光亮的社会背景便可想而知。而黎明来临前是最深沉的黑夜,沉寂的死火山疏通了也会爆发。《朝花夕拾》便是意欲撕破夜幕的灯火和诱导剂,里面藏着鲁迅先生给中国人民开的药方,寄寓着对于觉醒的殷殷期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校园文学推荐
  • 老人
  • 这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上海街头一位老人的孤独身影。小说巧妙地利用繁华都市与老人孤独身影的对比,突显了老人的独特性和内心的沧
  • 07-31
  • 明天
  • 在贪官污吏横行-时的那一瞬间
  • 07-30
网站统计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