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的爆火让更多人了解到福建许多传统的文化和技艺,也有越来越多传承人投身到非遗宣传当中。不久之前,“福州传统妆束技艺”列入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尘封已久的“三条簪”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野中。福州大学至诚学院23级汉语言文学1班团支部特派代表前往三坊七巷体验三条簪头饰,并且对此做宣传介绍和采访。


“三条簪”是流行于福州郊区的妇女头饰,也有人称它为“三把刀”。传闻从前倭寇袭扰福州城郊,福州农村妇女将小铁器改制成铁簪子,插戴在发内,用来防身和杀敌。后来渐渐地演变成用银打制的、具有象征性装饰意味强烈的刀剑形头饰。

一组完整的三把刀由三根银组成,形状扁平如剑,刻有花纹,插在发髻之间,竖向插戴的尖头主簪刀刃向下,左右两支圆头簪交叉插入,刀刃向外。

透过斑驳的老照片,头戴三把利刃般发饰的妇女穿梭于城市与郊野之间,肩挑粪肥,手提菜篮,甚至不惜力气地抬轿为生,更有部分在繁忙的港口挥酒汗水,以各自的坚韧与勤劳,编织着生活的多彩篇章。
作家冰心曾在《故乡的风采》中盛赞头戴“三把刀”的福州妇女:“我见过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敢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通过在大街上对行人的采访,我们也了解到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向往之情,与此同时也想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三条簪的传播实践活动中去。

如今,“三把刀”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不仅是过去新时代的女性,以簪刀为喻,象征着她们勇于探索未知、不断挑战自我的决心,更是对未来的美好祈愿,也是给予自己无尽勇气与力量的源泉。我们认识到,“三条簪”火热背后,不仅是人们对非遗文化的喜爱,更是对刚柔并济、勇毅独立的女性之美的追崇。 福州 “三条簪” 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符号,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今时代,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装饰,更是福州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始终相信,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非遗的保护,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三条簪” 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