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下的生长:大学生活的多维叙事
九月的风带着桂花味钻进宿舍窗缝时,行李箱滚轮碾过石板路的声响,是大学生活的开篇序曲。第一次自己铺床单、第一次在食堂排队时计算卡路里、第一次对着选课系统里密密麻麻的课程代码发呆……这些琐碎的“第一次”,拼凑出独立生活的初体验。曾经被父母安排好的时间表,突然变成了可以自由填充的空白页:有人在清晨的图书馆抢占靠窗的座位,有人在深夜的画室里与颜料为伴,也有人在宿舍的卧谈会上,从理想聊到凌晨的星光。
课堂永远是大学生活的底色,但它早已不是中学时“老师讲、学生记”的单向输出。在哲学课上为“存在与虚无”争得面红耳赤,在实验室里为了一个数据偏差重复操作到深夜,在选修课的田野调查中,跟着老农学习辨认野菜的生长规律……知识在这里变得立体,它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能用来辩论的观点、能动手验证的假设、能连接现实的桥梁。最难忘的是期末周的图书馆,数百人呼吸交叠的空间里,翻书声与键盘声交织成无声的约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较劲,却又在抬头时,从邻座递来的一块巧克力里,读懂彼此的默契。
社团与实践,是大学生活最鲜活的注脚。加入辩论队的同学,在一次次攻防中学会逻辑与共情;投身志愿者协会的伙伴,在山区支教时,第一次明白“被需要”比“被赞美”更有力量;而那些在创业孵化园熬夜改方案的团队,早已把“失败”当作常态,把“再试一次”挂在嘴边。这些经历像棱镜,折射出课堂外的成长:我们开始懂得团队协作的意义,学会在分歧中寻找共识,也慢慢明白,兴趣不仅是热爱,更是能支撑我们走得更远的动力。
当然,大学生活也少不了独处的时刻。在黄昏的操场一圈圈散步,看夕阳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在周末的咖啡馆读一本与专业无关的书,任由思绪漫无边际;或是在某个失眠的夜晚,突然开始思考“未来”到底是什么模样。这些独处的时光,像土壤里的养分,让我们在喧嚣过后,有机会沉淀自己,认清真正想要的东西——或许不是别人眼中的“成功”,而是能让自己内心安定的方向。
毕业季的蝉鸣响起时,再回头看,大学生活早已不是刚入学时想象的模样。它没有那么多偶像剧里的轰轰烈烈,更多的是日常里的细碎成长:从依赖到独立,从迷茫到坚定,从只关注自己到学会理解他人。就像一棵树,在四年的时光里,悄悄扎根,慢慢生长,最终枝繁叶茂,足以迎接外面的风雨。而那些在图书馆里读过的书、在社团里并肩过的人、在深夜里思考过的问题,都成了树干里的年轮,刻下独属于我们的青春印记。
大学生活推荐
- 象牙塔下的生长:大学生活的多维叙事
- 大学生活像一幅正在晕染的水墨画,既有课堂上知识的浓墨重彩,也有社团里兴趣的轻描淡写,更有独处时思考的留白。它是青春期最后的缓冲
- 08-11
- 走进非遗·匠心传承
- 2025年7月10日,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非遗寻迹”社会实践团携手苏州工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实践团走进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开启
-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