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怀仁术:中医专业的大学时光记
清晨六点半的校园,总有几个身影揣着小册子在湖边踱步。“太阳之脉,连目系,上额,交巅……”《灵枢·经脉》的条文混着鸟鸣漫散开,这是中医学生一天的开端。早自习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要在舌尖滚过“肺属金,其味辛,其色白”时,在脑海里勾勒出五脏与自然的关联——中医的知识从来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一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网,得用千百次重复把这些丝线织进心里。
课堂上的时光总在“古今穿梭”。《中医基础理论》课上,老师用五行生克解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道理,PPT里却同时放着现代研究中肝损伤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数据;《中药学》的黑板上,“麻黄发汗解表”的功效旁,写着其主要成分麻黄碱的药理作用。最有趣的是《方剂学》课,讲“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时,老师会说起张仲景当年在伤寒疫区的实践,也会提到现代临床用它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新发现——原来古老的药方,始终在时代里生长。
实验室和实训室是另一个“战场”。第一次握针灸针时,手悬在同学的合谷穴上空抖个不停,老师说:“针者,仁心也,稳住了才能得气。”后来在自己手臂上练“透天凉”手法,感受针下寒热变化的瞬间,突然懂了“治神”二字的深意。中药鉴定课上,对着白芷与独活的切片反复比对,在硫磺熏过的山药与自然晒干的样本间分辨气味,指尖渐渐有了“药感”。
周末的附属医院总能见到穿白大褂的学生。跟着老师抄方时,看他望舌象时微微俯身,听主诉时眼神专注,诊脉时食指、中指、无名指轻按寸关尺,最后开出的方子往往只有七八味药,却恰好对上患者“晨起痰多、遇寒加重”的症结。有次老师让我试诊一位失眠患者,我说“心火旺”,老师却指着舌苔根部的腻苔说:“你看,还有湿浊困脾,光清心火不够。”那一刻突然明白,中医的“辨证”,是要在细节里见全局。
课余的日子也浸着药香。宿舍里常备着陈皮和山楂,看书累了就泡上一杯;古籍研读社里,大家围着泛黄的《本草纲目》手校本,争论“阿胶”的最佳炮制方法;校园摆摊做健康科普时,教同学按揉内关穴缓解晕车,演示如何用生姜片贴肚脐治风寒腹泻。这些细碎的瞬间,让课本里的知识慢慢活了过来。
中医专业的大学四年,像是一场慢火煎药。那些起初觉得晦涩的理论,在日复一日的诵读、实践、感悟中,渐渐熬出了滋味。我们或许仍会在面对复杂病例时困惑,却已学会带着“整体观”去思考;或许还在为古籍里的疑难字句挠头,却已懂得敬畏先人的智慧。当毕业那天回望,会发现这四年不只是学会了开方、扎针,更重要的是记住了入学时宣读的誓言:“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普救含灵之苦。”这,便是中医校园时光给我们最珍贵的馈赠。
大学生活推荐
- 老药箱里的夏天
- 梅雨季节的南方小镇,少年林小满在整理外婆遗物时,发现了一只褪色的藤编药箱。箱底泛黄的处方笺上,除了草药名,还藏着外婆与一位陌生
- 08-11
- 青衿怀仁术:中医专业的大学时光记
- 中医专业的大学生活,是一场与古籍对话、与实践相拥的修行。在这里,晨光里的《黄帝内经》诵读声与实验室的中药煎香交织,课堂上的经络
- 08-11
- 象牙塔下的生长:大学生活的多维叙事
- 大学生活像一幅正在晕染的水墨画,既有课堂上知识的浓墨重彩,也有社团里兴趣的轻描淡写,更有独处时思考的留白。它是青春期最后的缓冲
- 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