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岐黄路上的青春印记——一名中医学生的校园日常

    2025-08-11    阅读:
    来源:石子涵-安徽中医药大学
清晨六点半,宿舍楼还浸在薄雾里时,中医学院的晨读声已顺着窗缝溜出来。我捧着泛黄的《黄帝内经》站在银杏树下,“岐伯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晦涩的字句在舌尖滚过,像在跟两千年前的先哲对话。这是中医学生的日常——别人背单词的时间,我们在背“四气五味”“君臣佐使”。

课堂上永远是两种声音的交织。解剖学老师拿着人体模型讲解神经走向,隔壁中医诊断学教室,教授正示范如何通过舌苔辨别“痰湿”与“湿热”。第一次给同学把脉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指尖下的脉搏跳得杂乱,直到老师握住我的手腕:“别急,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用心去听脏腑的声音。”后来才明白,这“听”的功夫,藏着中医“整体观”的精髓——不是孤立看指标,而是体察气血阴阳的流转。

实验室是另一个奇妙的世界。中药炮制课上,我们戴着口罩翻炒苍术,看它在高温下由白转黄,散出醇厚的香气;显微鉴别课上,透过镜头看金银花的花粉粒,像捧着星星的小太阳。最难忘的是去药圃认药,春日的薄荷能提神,秋日的麦冬根部饱满,老师折下桂枝让我们闻:“记住这辛温的味道,它能温通经脉,就像给气血搭座桥。”原来课本上的“性味归经”,都藏在草木的形、色、气里。

周末常泡在附属医院的门诊楼。跟师抄方时,老师一边问病人“晚上睡得沉吗?大便成形吗?”,一边提笔写下“柴胡10g,黄芩10g,半夏9g……”。有次遇到失眠的阿姨,老师在方子上加了合欢皮,解释道:“草木也有性情,合欢能解肝郁,让人睡得安稳。”看着方子上的药材渐渐变成熬出的药汤,再听病人复诊时说“睡得香了”,突然懂了“医者仁心”不只是句口号。

同学间的玩笑也带着“中医味”。有人熬夜赶论文,会被调侃“肝血不足,该泡点枸杞”;食堂打菜时,总有人念叨“今天湿气重,得多吃点山药健脾”。我们会在冬至那天一起煮当归羊肉汤,在梅雨季节晒陈皮,把中医的智慧悄悄融进生活。

偶尔也会有迷茫。当现代医学的精准仪器遇上中医的“望闻问切”,当标准化的诊疗指南撞上“同病异治”的个体化方案,会疑惑传统是否还能跟上时代。但看到老教授用几副汤药治好疑难杂症,看到中药房里整齐排列的药柜像座守护健康的城堡,又会重新坚定——这条路或许慢,但每一步都踩着先人的智慧,连着患者的期待。

夕阳西下时,药圃的艾草在风中摇曳。我摘下一片艾叶,想起《本草纲目》里“温中、逐冷、除湿”的记载。这大概就是中医学生的青春:在古籍里找答案,在实践中悟真理,让古老的岐黄之术,在我们的手里继续生长出温暖的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活推荐
  • 老药箱里的夏天
  • 梅雨季节的南方小镇,少年林小满在整理外婆遗物时,发现了一只褪色的藤编药箱。箱底泛黄的处方笺上,除了草药名,还藏着外婆与一位陌生
  • 08-11
  • 青衿怀仁术:中医专业的大学时光记
  • 中医专业的大学生活,是一场与古籍对话、与实践相拥的修行。在这里,晨光里的《黄帝内经》诵读声与实验室的中药煎香交织,课堂上的经络
  • 08-1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