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活动基本信息 |
课题 |
感恩教育 |
学科 |
综合实践活动 |
学段 |
高段 |
年级 |
五年级 |
一、活动背景
1. 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使得“感恩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减少,导致一些学生不懂得尊重和感恩。此外,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增大,导致一些人心态浮躁,不懂得感恩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2. 教育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感恩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庭的重视。“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情绪波动、人际交往困难等。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4. 文化传承: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感恩元素,将感恩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感恩的概念、含义及重要性,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人必备的品质之一。
2.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长辈、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良好品德,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感恩的能力,包括表达感恩的能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4. 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将感恩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尊重父母、老师、同学,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三、活动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
1.成立活动小组
活动分组进行,在教师的协作指导下,学生通过班级讨论提出三个最为接近他们生活的三个小主题。依据这三个小主题划为三个小组,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小组,每组选出小组长及小组安全负责人。
2.制定活动计划
(1)活动方式
观察、收集相关资料、班内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
(2)主要活动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确定活动总主题和自由组队,并根据个人兴趣和小组讨论结果确定子主题,开展小组例会,确定小组活动主题,确定组长和每个成员的具体分工。
①主题的产生:教师在课堂和同学讨论举例我们身边有哪些人所做的什么事是值得我们感恩的。
②小组分组和子主题确立:预设活动小主题:“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同学”“感恩社会”。
③方案制定:各小组根据选定的主题,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计划及人员分工。
④教师指导:教师从每个人身边所共有的他人点点滴滴的付出为导入,与同学们一起深入讨论我们身边有哪些是我们应当感恩的及感恩的重要性。经过学生的自由讨论确定主题背景下的子主题,并进行自由分组,教师可适当参与学生的分组协调,并且在组内分工和活动命名、活动方向、安全等方面给予初步的启示和指导,鼓励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3.提出注意安全等要求
①学生做表达感恩的小手工时要注意安全,可以选择一些安全、简单的,尽量避免使用尖锐物品。
②帮助他人或做家务时尽量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注意安全。
③在进行社会劳动者观察时应全程有成人陪同,视具体情况调安全问题,排除一切危险因素。
④提醒学生在外时一般情况下不得单独活动,如有需要必须请示陪同的成人,且有同行学生一起,不随意和陌生人搭话,增强安全意识。
(二)实施阶段
第一组:感恩父母
1.活动准备
开展小组讨论,确定活动目的、活动计划及活动内容。
(1)活动目的:观察父母的行为,感受父母的爱,从而从情感角度理解感恩的内涵及重要性。
(2)活动计划:明确组内分工;按小组方案实施活动;完成成果展示和评价反思。
(3)活动内容:观察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默默付出,对父母的爱做出回应,表达感恩,并对父母的反馈进行记录。
(4)活动方法:观察法、采访法等
2.活动实施
(1)选择1-2天较为仔细地观察父母的行为举动,并记录其中有多少事情是为你而做的。
(2)采访父母
①父母平均每天有多长时间是花费在你的身上的?
②父母为自己舍弃了什么?
……
(3)对父母表达感恩,并向父母表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成果展示(分为小组内活动展示和班级内集体展示)
(1)展示自己记录的妈妈在自己观察的1-2天中为你所做的事,分享你的感受。(展示记录表,记录表教师统一发放)
(2)小组讨论,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呢。
(3)小组汇报: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自己小组的活动成果
第二组:感恩老师/同学
1.活动准备
开展小组讨论,确定活动目的、活动计划及活动内容。
(1)活动目的:感受老师润物细无声的爱,或者同学平时对自己的帮助,从而从情感角度理解感恩的内涵及重要性。
(2)活动计划:明确组内分工;按小组方案实施活动;完成成果展示和评价反思。
(3)活动内容:观察老师/同学的行为,回忆老师/同学之前对你的关心与帮助,表达感恩,并对老师/同学的反馈进行记录。
(4)活动方法:观察法、采访法
2.活动实施
(1)选择1-2天较为仔细地观察老师/同学的行为举动,回忆之前老师/同学在哪些事情上给与你极大的帮助,让你感受到自己被老师所关心爱护着/同学之间美好的友情。
(2)采访老师/同学
①老师一天中需要为学生做些什么?/你当时为什么愿意帮助我呢?
……
(3)可以做一些小手工对你想要表达感恩的老师/同学表示感恩,也可以直接向老师/同学语言表达感恩。
3.成果展示(分为小组内活动展示和班级内集体展示)
(1)小组分享老师/同学之前对你的关心与帮助,分享你的感受。
(2)小组讨论,分享班级内平时有哪些助人为乐的事情。
(3)小组汇报: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自己小组的活动成果及感谢信、小手工等
第三组:感恩社会
1.活动准备
开展小组讨论,确定活动目的、活动计划及活动内容。
(1)活动目的:理解社会各个领域的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尊重和感恩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2)活动计划:明确组内分工;按小组方案实施活动;完成成果展示和评价反思。
(3)活动内容:观察社会中一些随处可见的劳动者的劳动,询问他们一天的工作,并对他们表达尊重。
(4)活动方法:观察法、采访法
2.活动实施
(1)选择1-2天较为仔细地观察某一社会劳动者的行为举动,并进行记录。
(2)采访老师
①您一天中要进行哪些工作呢?
……
(3)可以做一些小手工或以写感谢信的形式向他们表示感恩。
3.成果展示(分为小组内活动展示和班级内集体展示)
(1)小组分享你所观察的社会劳动者一天的工作情况,分享你的感受。
(2)小组讨论,可以做一些小手工或以写感谢信的形式向他们表示感恩。
(3)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自己小组的活动成果
四、总结阶段
1.资料整理与归类
各小组整理好自己活动过程中使用的活动记录表、采访记录表等,并进行归类总结
2.撰写研究成果
各个成员分别撰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活动感想、活动日记等,然后每个小组推举1-2个人进行分享
五、成果展示/介绍
(一)准备阶段
1. 提前准备一些感恩教育的素材,如文章、图片、视频等。
2. 邀请一些家长代表、老师、学生参加。
3. 布置活动现场,营造感恩的氛围。
(二)展示过程:
1. 成果介绍
由各个小组推举出来的1-2人进行分享,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活动感想、活动日记
2.成果展示
展示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做的一些手工制品,如:感谢信、小手工、活动记录表(多媒体展示)等
3. 感恩故事分享
邀请一些家长、老师、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感恩故事,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会感恩。
4.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将感恩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六、评价方法
本着公平、公正、科学、客观的原则,结合新课改评价的思想和要求,注重激励和发展、注重教育与开发、注重质性评价,打破单一的量化评价形式。因此,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合作交流、学习技能、实践活动、成果展示。采取师评、组评、自评相结合的方式。
1.对学生的评价
(1)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参与率、参与态度、参与方式、参与结果。
(2)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地位进行评价,例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等方面。
(3)培养目标达标评价,例如是否达到教育目标中的目标,是否达到预计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2.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1)整个活动过程是否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和服务性。
(2)活动是否实现了预定的具体结果。
(3)活动是否达到了教育目标的具体目标。
3.活动效应评价
活动是否具有普遍性、普及性和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