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医科大学瑶蓝志愿服务队奔赴连南瑶族自治县,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为深入挖掘瑶族文化内核,助力这一古老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中国瑶族博物馆自然成为此次文化探寻之旅的重要一站,队员们提前预约了专业讲解员,在她的细致解读与自身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中,一步步走近瑶族文化深处,解码那些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基因。
踏入博物馆,正中央名为“龙犬”的标志物率先抓住众人目光。讲解员介绍,龙犬是瑶族瑞兽,古时瑶族人民居住在深山之中,依靠狩猎维生,猎犬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伙伴,承载着瑶族对勇气与生存的寄望。队员们被这独特文化符号震撼,直观触摸到瑶族与自然共生的历史轨迹。

登上二楼展览厅,浮雕上的瑶族神话故事揭开新探索的帷幕。盘瓠传说与密洛陀神话两大分支,经讲解员细致拆解:盘瓠(盘王)娶周平王三女儿,孕育6男6女,成为瑶家十二姓起源,串联起谱系;密洛陀神话则以独特叙事,诠释瑶族对创世、人文起源的理解。队员们驻足聆听,透过浮雕纹理,感受瑶族先民的精神世界。

展区里,瑶族人口分布展示勾勒出民族迁徙融合轨迹,而瑶银与瑶绣缝制的婴儿帽,成为“文化明珠”。这些饱含祈福寓意的物件,制作精细至极:瑶银饰件錾刻精美图案,瑶绣以细密针法勾勒多彩纹样,凝结着瑶族妇女的技艺与对后代的期许,让队员们惊叹于传统工艺的精湛,感受文化传承的温度。


参观到“神奇独特的瑶医药”区域,瑶医药智慧尽显。药浴(瑶浴)尤为吸睛,它依托深山草药,经泡制、蒸煮融入热水,往昔瑶族民众借此祛病养生,驱寒除湿、舒筋活络,是与自然共生的康养密码,让队员们看到民族传统医药的实践力量。

瑶族传统美食篇章同样吸引队员们的目光。烟熏肉凝聚山居民族食材保存智慧,打油茶作为国家级非遗,以茶叶、糯米等为料,借简单炊具成就消食健胃的绿色美食,成为瑶族招待宾客的名片。队员们透过美食,探寻到瑶族人民顺应地理、热爱生活的文化根源。



“招郎”作为呈现瑶族特别的入赘文化。不同于常规婚恋模式,它体现着瑶族对家族延续、男女平等的独特理解,为婚恋习俗添别样色彩,队员们从中探寻到瑶族社会开放包容的婚恋观念。


瑶老制度展板前,“天长公”“头目公”等角色分工明晰,处理族内事务、维护秩序、组织活动,是瑶族传统社会治理的智慧结晶。在现代治理体系映照下,队员们领略到先辈自治管理的精妙,感悟到民族文化里的治理哲学。

“婴儿命名”展板,则揭开瑶族姓名文化奥秘。孩子出生后,他们的姓名由“姓+宗族+父名+出生排序+性别”(男子用贵,女子用妹)构成,让姓名成为家族谱系、文化记忆的载体,队员们读懂瑶族对后代、文化传承的深深期许与郑重厚望。


参观到达尾声,队员们与讲解员在博物馆门口合影。这一帧画面,定格了瑶族文化从神话溯源到生活百态,从传统技艺到社会治理。瑶蓝志愿服务队在瑶族博物馆完成一场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这场相遇,不止是知识的获取,更是青春传承使命的点燃。期待他们以行动书写瑶族文化传承新篇,让瑶族文化这颗明珠,在文化交流交融中愈发璀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