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匠心织梦:德夯苗寨非遗活态传承的乡村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07     阅读:
夏日清晨,云雾缭绕的德夯苗寨峡谷间,吊脚楼的飞檐挑破朝阳。7月6日,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下乡“政能量”社会实践队穿行在石板巷弄间,指尖抚过苗绣的繁复纹样,耳畔回荡着苗鼓的浑厚声响。这支由20余名师生组成的实践队,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德夯苗寨,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探寻非遗活态传承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一针一线:苗绣工坊里的文化觉醒与就业新生
“画好再剪,这是我们苗家女儿从小就会的功夫。”苗绣手艺人指尖翻飞,五彩丝线在土布上展开锦鸡花样。实践队员发现,这座毗邻流纱瀑布的工坊,既是展示窗口,更是文化学堂——游客可现场体验“破线绣”技法,而手艺人的工资由景区统一发放。
“去年还在餐厅端盘子,现在每天给游客讲苗绣故事,收入还涨了三分之一。”手艺人坦白。这种“非遗+就业”模式,让曾濒临失传的技艺重获新生。但这也显示着“当苗绣从生活必需品变为文化消费品,传承的逻辑正在改变:不再是‘不得不学’,而是‘学了能活得更好’。”数据显示,景区内6个非遗工坊年均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23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图为苗绣手艺人提供的锦鸡苗绣。马雨佳摄
鼓声不息:苗鼓传承的生存辩证法
在寨场中央的苗鼓工坊里,祖传手艺人时金光正给开裂的鼓声刷漆。杉木刨花散落一地,如同他关于传承的忧思:“做一个鼓五天挣不到两百块,年轻人宁愿送外卖。”
但转机已然显现。景区将苗鼓融入《德夯幻境》剧场表演,开发“高山流水”敬酒互动环节,甚至推出亲子制鼓体验课。“现在打鼓的人比做鼓的多十倍。”时师傅笑着指向展演区——那里正有游客跟着抖音网红“苗鼓阿妹”学基本节奏。实践队测算发现,苗鼓表演带动相关岗位年均增收2.4万元,更催收了鼓槌雕刻、牛皮加工等衍生行业。
“非遗传承不能只靠情怀。”当手艺成为“生产资料”,当传承人变身“产业工人”,活态保护才可持续。
图为队员与苗鼓传承人交流共话。潘柯伊摄
竹编新生:从生活器具到文化符号的转型探索
苗鼓工坊旁的竹编工作间里,65岁的手艺人正在编织微型背篓钥匙扣。“过去编斗笠为遮阳,现在编工艺品为解乡愁。”他告诉队员,景区将竹编与民宿装饰、餐饮器具结合,让老手艺有了新销路。
但挑战依然存在:一个精细的茶席要编三天,售价仅百元。对此,队员们提出“分级开发”策略——保留高端定制竹器,同时量产书签、杯垫等小件。“就像这篾条,单根易折,成筐就能盛物。”
图为队员们请教竹编手艺人谋生问题。潘柯伊摄
文旅共生:景区与社区的平衡之道与隐忧
与景区管理人的对话揭开运营逻辑:天行健公司以“固定工资+绩效提成”雇佣手艺人,既保障基本收入,又通过苗绣工坊、鼓楼表演等场景提升体验感。但这种模式下的文化传承又埋有隐忧:商业化表演可能稀释文化内涵,比如“高山流水”仪式被简化为打卡环节。
深访中,一个“双向驯化”模式逐渐清晰——景区需要原真性文化吸引游客,村民则借助平台实现手艺变现。这种微妙平衡下,2024年德夯非遗产品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0%,但核心技艺传承仍依赖政策扶持。
“乡村振兴不是博物馆式的保护,而是激活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三下乡”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我们既要记录非遗活化的鲜活案例,更要思考如何让文化根脉在产业发展中永葆生机。”暮色里,队员们记录今日的调研内容,翻开手机相册,里面存满了手艺人的笑脸——这些影像将化作提案,为非遗传承、乡村振兴注入更坚实的“政能量”。
作者:杨紫韩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民勤治沙现场的生命诗学与绿色叙事
  • “微爱”护童心·守望花季:儿童风险识别与自我保护赋能课堂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