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号,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闽台同心,乡约振兴”调研实践队在张招娟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位于莆田市仙游县的好柿多生态休闲农场,开启了为期两天的三下乡调研实践活动。作为农学院重点立项的实践项目,本次活动以“解码闽台农业融合样本,探寻乡村振兴实践路径”为主题,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亲身体验等方式,近距离观察生态农场的运营模式,感受闽台农业技术交融的活力,用青春视角记录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调研过程中,实践队队员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农科学子,更要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用专业知识助力农业发展。
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队不仅深入了解了好柿多生态休闲农场的发展模式,更见证了闽台农业合作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队员们表示,将把调研所得整理成报告,为更多乡村地区借鉴闽台合作经验、探索特色振兴路径提供参考,以青春之力助力闽台同心、共促乡村振兴。
好柿多生态休闲农场以柿子种植为核心,橘柚种植为辅助,融合生态养殖、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多元业态,形成了“种养结合、三产融合”的特色发展模式。实践队一行首先参观了农场的柿子种植基地,园区总经理陈勇舜详细介绍了从台湾引进的优质柿子品种栽培技术,包括精准水肥管理、绿色病虫害防治等要点。定期去除顶端优势,修剪过高的枝条,也促进柿子树伞形生长,柿果结实。队员们观察到,农场采用的“林下养鸡”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鸡粪还为果树提供了天然肥料,实现了生态循环利用。随后参观的橘柚种植区,也多达100余亩。橘柚不同于传统橘子,在枝条末端才会长出一果,所以病虫害防治对其种植尤为重要。即使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柑橘黄龙病”,园区也有一套生态可行的治理措施。园区使用自制的果蝇引诱装置也体现了无农药的生态农业种植形式。园区总经理陈勇舜表示,农场通过打造“农事体验+乡村旅游”的模式,既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又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年接待游客量超万人次。
园区总经理陈勇舜在向实践队介绍柿子
作为本次调研的重点,实践队与台创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胡秋仙围绕“闽台农业技术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展开深入座谈。据介绍,农场创始人早年曾赴台湾学习精致农业技术,返乡后将台湾的生态种植理念、休闲农业运营模式与本地资源相结合,逐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农场品牌。
台创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胡秋仙与实践队座谈
台创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胡秋仙表示其从台湾在农产品深加工、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经验获得了很多启发。农场推出的“柿子文创礼盒”,借鉴了台湾农产品的包装设计理念,将当地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产品一经推出便广受市场欢迎,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更传播了乡村文化。由台湾甜柿所制成的柿子干,一方面可延长产品储存时间,另一方面是柿子不一样的口感和风味,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销量和受众。
园区总经理陈勇舜与实践队合影
队员们还了解到,农场通过与台湾农业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开展技术交流培训,已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发展特色种植,户均年增收近2万元。闽台农业合作不是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创新,才能真正扎根乡村、带动振兴。(谢庆文/文 周卓麒 吴涛 吴文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