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福建农林大学“植此青绿”志愿服务队,“虫林秘语,虫进万家”社区昆虫知识科普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
7月6日至7日,福建农林大学“植此青绿”志愿服务队先后走进福州市鼓楼区于山社区、仓山区淮安社区,以“昆虫科普”为核心,通过课堂讲解、互动体验、手工创作等多元形式,为社区青少年打造沉浸式自然科学课堂,累计吸引100余名青少年及家长参与,用专业实践为暑期科普教育注入活力。
7月6日于山社区:“虫趣无穷”解锁科学奥秘
7月6日上午,志愿服务队联合安泰街道于山社区、福州市鼓楼区海容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虫趣无穷青少年昆虫科普探秘行动”,20名6-10岁社区儿童参与活动。
活动伊始,志愿者通过PPT、图片及视频资料,系统讲解昆虫的分类、形态特征及生存习性,重点介绍蜜蜂、蝴蝶、蚂蚁等常见昆虫的独特之处。“蝴蝶的翅膀为什么会有花纹?”“蚂蚁如何找到回家的路?”面对孩子们的好奇提问,志愿者以“翅膀鳞片的保护色作用”“蚂蚁的信息素导航”等通俗解释,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童真易懂的表达,课堂上孩子们专注倾听,眼神中充满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环节中,“有奖问答”点燃参与热情。志愿者围绕课堂知识提出“蜜蜂和食蚜蝇有什么区别?”“蝴蝶是否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等问题,孩子们踊跃举手抢答,答对者获得的昆虫贴纸成为最受欢迎的“知识勋章”。一名小朋友兴奋地说:“要把贴纸贴在笔记本上,随时想起今天学到的知识!”
动手实践环节同样精彩。“主题积木创作”中,孩子们用立体积木拼搭出蝴蝶、甲虫等昆虫造型,在协作中深化对昆虫形态的认知;“糖画制作体验”则将传统技艺与科普结合,志愿者现场演示蜻蜓、蝴蝶等昆虫造型的糖画制作,糖液在石板上勾勒出灵动线条,孩子们惊叹不已,在品尝甜蜜的同时直观感受昆虫的形态之美。
7月7日淮安社区:“虫林探秘”玩转自然手作
7月7日,志愿服务队走进仓山区淮安社区,联合社区在淮安新村中心广场开展“虫林探秘・手作自然”昆虫科普活动,吸引6-12岁青少年及家长80余人参与。
活动现场设置“标本展区”“手工体验区”两大区域,打造开放式科普空间。遮阳棚下,50余种鞘翅目、鳞翅目昆虫标本依次陈列,从闪着金属光泽的锹甲到翅膀带蓝色闪光的蓝闪蝶,孩子们近距离观察,不时发出“这只天牛的触角比身体还长”的惊叹。针对“蝴蝶翅膀为何像枯叶”的疑问,志愿者解释:“这是‘拟态’现象,能帮助昆虫躲避天敌。”随后展示的蝴蝶变态发育视频,让孩子们直观看到“毛毛虫变蝴蝶”的全过程,家长们感慨:“比课本上的图片更生动!”
手工体验区成为“创意乐园”。“植物拓染”环节中,志愿者指导孩子们用明矾浸泡过的银杏叶、蕨类叶片,通过锤子敲击将叶脉纹理拓印在纱布上,再搭配昆虫主题卡纸创作;“昆虫折纸”环节里,孩子们跟着志愿者学习蜻蜓折叠技巧,从基础三角形到立体翅膀,一步步还原昆虫形态,完成作品后纷纷举着折纸与标本合影:“我的蜻蜓和标本一模一样!”
活动尾声,志愿者为孩子们发放昆虫贴纸套装,引导大家展示拓染、折纸作品。淮安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这种沉浸式活动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希望今后能有更多高校团队走进社区。”
两日活动通过“知识讲解+互动体验+文化融合”的模式,将专业昆虫学知识转化为青少年易接受的科普内容。“植此青绿”志愿服务队表示,将持续深入基层开展科普活动,以实践践行“三下乡”精神,让更多青少年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
通讯员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吴宇丰
 
作者:吴宇丰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北溪民俗文化村三下乡队伍探寻北溪彝秘
  • 舟语防溺安,拓彩绘澜宁
  • 舟语防溺安,拓彩绘澜宁
  • 为普及防溺水知识,守护少年儿童平安成长;展现植物拓印魅力,激发乡村美育创新活力。2025年7月5日16时,教育科学学院(预科教学部)“
  • 07-08
  • 红马甲映初心 法暖青山护老少
  • 红马甲映初心 法暖青山护老少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法学院“法护桑榆·心系朝阳”实践团赴湘潭县青山桥镇青山桥村开展三下乡活动,聚焦居民的实际法律需求,并通过有温度
  • 07-08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