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传统工艺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6月30日,安徽理工大学“薪火计划”非遗文化调研团赴安徽界首,开启为期一周的界首彩陶专项调研。
调研期间,实践团通过实地考察彩陶烧制工坊、走访当地文化场馆、深度访谈非遗传承人,以及亲身体验拉坯、彩绘等核心技艺,系统记录界首彩陶这一国家级非遗的传承现状。团队成员以青年视角聚焦传统工艺在现代语境下的发展路径,通过影像记录、口述史采集、创新设计研讨等方式,为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积累一手资料。
此次调研既展现了安理学子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热情,也为界首彩陶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智慧,推动非遗技艺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机。
青春接力:分路调研解码文化基因
团队成员于上午到达界首中原十三窑所在地、界首彩陶的发源地——田营镇,在韩楼村进行团队住宿安置。
图为调研团成员走访调研当地居民。李心妍 摄
当日下午,调研实践团以田营镇为核心调研区域,采取“分组下沉、多点联动”模式,深入韩楼村、计窑村等非遗文化富集村落,构建起覆盖生产源头、民居生活、产业节点的立体调研网络。团队针对界首彩陶文化认知度、历史脉络、产业化现状及青年影响四大维度展开焦点调研和系统性走访,分层触达当地居民、商铺经营者、作坊从业者、在校学生及资深匠人等多元群体,通过问卷采集与20余场深度访谈,还原出一幅跨越世纪的产业兴衰图景。
此次调研既打捞起乡土记忆中“泥土经济”的黄金时代,也见证着非遗在政策扶持与代际接力下的复苏微光,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基层样本。调研以青春视角链接传统与现代,让界首彩陶这一非遗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机。

图为调研团成员走访调研当地居民。李心妍 摄
古窑探秘:探访窑址叩问岁月年轮
调研收官之际,团队在村民向导带领下抵达计窑村“十三窑老窑址”——这片目前皖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陶窑遗址,虽已被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却因年久失修呈现萧瑟景象:窑体夯土墙体斑驳龟裂,遗址区内荒草丛生没及膝盖,仅存的省、市两级文保立牌在风雨中字迹模糊。环绕遗址的铁皮围挡虽标注“保护区域”,但多处破损的围栏仍难掩其无人管护的窘境,考古专家口中“曾见证界首彩陶半壁江山”的千年窑火遗迹,如今在荒野中静默诉说着岁月沧桑。现场可见,部分窑体结构已出现坍塌风险,散落的古代陶片与丛生杂草形成鲜明对比,亟待系统性保护修缮以唤醒这份沉睡的文化遗产。

图为计窑村“十三窑老窑址”。田泽坤 摄
不辱使命:返乡实践获乡土温情回应
与老窑址的沉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乡土社会对调研团队的热忱回应。调研期间,安徽理工大学实践团成员的青春身影穿梭于田营镇街巷,其“返乡大学生+非遗保护”的双重身份引发当地居民热烈反响。当得知安徽理工大学学子以“返乡青年”身份开展非遗保护宣传时,计窑村的老匠人、当地村民热情地为团队提供帮助。这份来自基层的认可,让团队成员手中的调研笔记更添沉甸甸的文化分量——在铁皮围挡与杂草之间,青春实践正尝试为沉睡的文化遗产架起连接现实的桥梁。

图为调研团成员出发前合影。李心妍 摄
通讯员 李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