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万州烤鱼:非遗技艺串起乡村振兴与创业梦想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
  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2025年7月7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学院“溯味巴渝”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重庆市万州区,围绕万州烤鱼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对万州烤鱼培训中心、天生城文旅街区及12家代表性烤鱼店铺进行了系统调研,全面探究这项源于长江渔家的古老技艺如何蜕变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青年创业的"金色引擎",为乡村振兴"烤"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共富路"。

图为溯味巴渝团队到万州烤鱼培训中心调研。胡欣雨 供图
非遗技艺焕发时代生机,标准化传承激活传统技艺,在万州烤鱼培训中心,实践团队见证了传统技艺的现代化传承。该中心创新推出“技艺+文化”双轨教学模式,学员不仅需掌握“腌、烤、炖”三大核心工艺,同时还需深入学习烤鱼背后的长江渔家文化。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万州烤鱼已形成从调味蔬菜种植、水产养殖到餐饮服务的全产业链,并通过涵盖“技能标准、制作工艺、视觉系统、经营规范”的标准化认证体系为学员颁发全国通用技能证书,助力其创业就业。数据显示,近年来该中心累计培训学员超5000人,其中80%实现自主创业或稳定就业。
 


图为负责人带领大家学习了解。胡欣雨 供图
  一条鱼“游”出共富新路径,全产业链带动乡村发展,万州烤鱼的产业价值远不止于餐桌。培训中心与周边乡镇签订定向采购协议,每年消化鲜鱼超200吨,带动300余户养殖户年均增收2万元;配套的辣椒、花椒等种植产业亦蓬勃发展,形成“一鱼带多业”的联动效应。更值得一提的是,优秀学员可优先获荐至乡村合作店铺就业,或带着技术返乡创业“反哺”家乡。这种“培训—就业—创业”闭环模式,已帮助数十个村庄实现集体经济翻番,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从非遗工坊的匠心坚守,到田间地头的订单农业,烤鱼非遗文化正释放着驱动乡村振兴的澎湃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烤鱼学员。胡欣雨 供图
  创新驱动点燃创业星火,57种味型打开市场空间,“传统需要坚守,但更要创新。57种味型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培训中心研发负责人表示。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中心研发的57种味型烤鱼中,既有传统的麻辣、泡椒、香辣味型,也有适应年轻人口味的芝士、咖喱、藿香等创新味型。这种融合现代烹饪技术与传统配方的创新让万州烤鱼突破了地域限制,成为青年创业的“低门槛高回报”项目。学员黄某在结业后返乡开设烤鱼店,月营业额突破10万元,并带动6名村民就业。在天生城文旅街区,第二代传承人黄先生的瓦缸烤鱼店凭借非遗技艺加持,年客流量达20万人次,印证了“非遗IP”的市场潜力。目前,万州已培育认证烤鱼师傅超2000人,烤鱼相关店铺超过800家,带动就业1.2万人,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2亿元。
  非遗“烟火气”照亮振兴路,新业态拓展发展空间,调研尾声,实践团队总结道:守护非遗“烟火气”,就是点燃乡村“致富炉”。万州烤鱼的成功,在于将文化传承、技能培训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既守护了非遗的“根”与“魂”,又激活了乡村的“产”与“人”。未来,随着“烤鱼+文旅”“烤鱼+电商”等新业态的涌现,这一舌尖上的非遗必将为城乡协调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力量。
通讯员 韦波
作者:韦波    来源: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学院“溯味巴渝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界首彩陶调研行:探寻非遗传承脉络
  • 界首彩陶调研行:探寻非遗传承脉络
  • 团队触摸到界首彩陶的历史温度与传承阵痛,更在青年与非遗的碰撞中,窥见千年窑火重燃的微光 —— 当热爱锚定传统,创新点亮未来,非遗
  • 07-09
  • 青春探源烤鱼非遗,定格特产创新实践
  • 万州烤鱼:非遗技艺串起乡村振兴与创业梦想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