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化聚力映朝阳,资助筑梦绘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12 阅读:
清晨,实践团成员背着装满政策手册和宣传折页的帆布包,穿梭在乡间小道。推开独居老人王奶奶家斑驳的木门,成员蹲下身握住老人的手,轻声说道:“奶奶,听说您孙子今年高考成绩特别好,我们来和您唠唠上大学的‘省钱妙招’!” 这样拉家常式的开场白,瞬间消除了老人的拘谨。针对王奶奶担心孙子助学贷款还款压力大的问题,拿出自制的还款计算表,逐笔解释:“您看,本科四年最多能贷 16000 元,毕业后有 5 年还本宽限期,按现在利率算,每月还款也就几百块,等孩子工作了完全能负担。”
在李大爷家中,成员们发现老人正为孙女的学费发愁,桌上摊着皱巴巴的借款借条。宣讲员小张立刻掏出手机,展示往届学生申请助学金的成功案例视频,同时详细讲解申请流程:“从村委会开具贫困证明,到学校提交申请表,我们全程帮您准备材料,国家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没钱上不了学。” 听到这番话,李大爷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紧紧握住小张的手连声道谢。
不同于广场宣讲的热闹,入户宣讲更注重 “精准滴灌”。每到一户,成员们先倾听老人的顾虑,再对症下药:对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用 “攒鸡蛋换学费” 的比喻解释奖学金;对担忧手续繁琐的家庭,当场列出 “申请材料清单” 并标注注意事项。在陈爷爷家,患有眼疾的老人看不清文字资料,成员小周便逐字逐句朗读政策条款,反复确认老人理解后,还特意录制了语音版政策解读留存。
为增加入户宣讲的趣味性,实践团设计了 “政策知识小问答” 互动环节。在张大妈家中,成员小李提问:“助学贷款最晚什么时候开始还?” 张大妈思索片刻后准确回答,开心地收下了赠送的台灯。据统计,此次入户宣讲累计解答疑问 40余条,为多个家庭制定了个性化资助申请方案,发放定制版 “助学服务联系卡” 50 余张,卡片上印有成员的联系方式和紧急求助通道。
暮色渐浓,实践团结束了一天的走访。返程路上,成员们的记录本写得满满当当,手机里存着老人们发来的感谢语音。 村民爷爷的话道出了众多老人的心声。接下来,实践团计划建立 “助学结对帮扶” 机制,持续跟进这些家庭的资助申请进度,确保每一项惠民政策都能落到实处。
此次入户宣讲活动,不仅让高校资助政策走进了乡村老人的心坎里,更架起了政府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实践团用躬身力行的服务,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每一户农家小院,为乡村学子的求学之路注入温暖与希望。
作者:唐飞鹏 来源:三下乡社会实践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