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下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涪韵探鲜”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走进涪陵榨菜历史记忆博物馆,围绕榨菜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展开深度调研。实践团通过探访博物馆室内展品与户外展区,系统探寻榨菜的历史根源、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创新成果及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等内容,致力于挖掘小小青菜头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百亿经济价值,为乡村振兴汲取新思路。

(图为实践团在博物馆入口观看展馆概况 胡晨曦供图)
踏入博物馆,浓郁的榨菜文化氛围扑面而来。在榨菜民俗展区,上百件传统农具、老照片和生活器具静静陈列,早年村民集体腌制榨菜的场景生动还原,节庆习俗、民间故事等介绍详尽,全方位展现了涪陵因榨菜形成的独特地方风情。实践团成员深切体会到,榨菜已深度融入当地百姓生活,成为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讨论榨菜的民俗展区 程文雨供图)
在技艺传承展区,我们看到了对接单位的董事长,“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万绍碧总经理,她的故事和经历引人敬佩。这里通过老照片、文字等方式,展示了以万绍碧为代表的老一代涪陵榨菜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传统技艺的历程——从精心选种、青菜头晾晒,到腌制时精准的盐量控制、翻缸技巧,每个细节都体现着老匠人的专注和坚持。据讲解员介绍,万绍碧不仅潜心钻研技艺,还收徒传艺,全力推动这项非遗文化的原汁原味传承,让实践团成员对“守艺”精神肃然起敬,也深刻理解了传承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了解榨菜记忆的历史传承人 胡晨曦供图)
创新产品研发与科研展区则展现了传统榨菜的“新活力”。这里陈列着面向年轻人的低盐即食榨菜、融合地方风味的榨菜酱、搭配方便面的榨菜小包等创新产品,包装新颖,口味丰富。科研板块展示了青菜头品种改良实验数据、智能化腌制设备模型及营养成分研究报告。博物馆工作人员透露,通过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研发抗病青菜头新品种耗时8年,目前亩产显著提升,品质也更优,直观呈现了科技为榨菜产业升级注入的强劲动力。

(图为榨菜产品中的创新产品研发 袁身林供图)
在“榨菜与乡村振兴”专题展区,一组组数据和实例让人振奋: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涪陵榨菜带动周边20多个村子种植青菜头,种植户平均每年能增收一万多元;传统技艺工坊还提供了几百个工作岗位,让村里的留守妇女、老人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实践团成员边看边讨论:“原来榨菜不只是好吃,榨菜衍生的一系列产业更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发动机’,从文化传承到技术升级,再到解决就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振兴链条。”
此次博物馆之行,让实践团对涪陵榨菜产业有了全面认知:从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到传承人的技艺坚守,再到实验室的科技突破,以及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切实推动,榨菜产业的发展历程巧妙串联起“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正如成员们所言:“这里不仅讲述着榨菜的故事,更蕴含着乡村振兴的智慧。”
带着博物馆的调研收获和二渡村的考察经验,“涪韵探鲜”实践团将继续前行,深入探索榨菜产业在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中的融合发展路径。

(图为实践团在涪陵榨菜历史记忆博物馆的合照 胡晨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