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雅萱)7月14日“惠溪知行”乡村振兴促进团特邀石祖福、鲁德育两位省级吊脚楼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在这片承载历史的山水中展开一场深度对话。三十余载春秋,他们以双手赋予木头生命,如今却面临传统技艺传承的凛冽寒风。
三十载光阴,匠心难抵现实寒凉
“三十多年喽,木头都成了老伙计。”鲁德育摩挲着桌面,言语朴素却沉甸甸。这双手,精熟于湘西吊脚楼特有的穿斗式构造与繁复榫卯,无需一钉一铁便能筑起风雨不倒的家园。然而,辉煌技艺背后是生计的窘迫。“靠这门手艺,也就是勉强糊口养家罢了。”鲁德育坦言。更深的忧虑在于传承的断层——“年轻人?觉得苦,嫌钱少,愿意静下心来学的,太少太少。”石祖福在一旁沉默地点头,眼神里是相同的焦灼。这份由时光淬炼的智慧,正面临被时代洪流冲淡的危机。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石祖福、鲁德育
古法新生,旅游唤醒沉睡技艺
危机中亦蕴藏转机。近年来,文旅市场对古风建筑的需求如春潮涌动,为这门古老技艺投射出新的光亮。“好些旅游景点,就喜欢找我们做这种‘原汁原味’的木构设计。”石祖福眼中闪现一丝欣慰。这些项目往往规模可观,需召集五、六位工匠合力协作,工期也相对绵长。其价值核心,正是吊脚楼赖以屹立千百年的灵魂——榫卯结构。“我们做的这个,比现在很多水泥房子要扎实耐用得多!”鲁德育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自豪。古丈县作为湘西州非遗资源富集地,吊脚楼营造技艺于2011年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与活化利用尤为关键。
传承之困,亟需合力破局
“没人学,说到底,是觉得这行当没有奔头。”石祖福点出了症结。当匠心难以兑换体面的生活,技艺再精湛也难逃式微的命运。尽管旅游开发带来项目需求,但如何将零散的项目转化为稳定、有吸引力的职业前景,如何提升工匠群体的社会认可度与经济回报,仍是横亘在非遗活态传承道路上的现实沟壑。
穿河谷的水依旧奔流,见证着古老技艺的坚守与时代提出的挑战。“惠溪知行”团队深入探访,正是为了倾听这来自土地深处的声音。当榫卯咬合的沉默智慧遭遇现代发展的喧嚣,如何让承载乡愁的吊脚楼,真正成为支撑传承人生活与尊严的坚实栋梁?这不仅关乎一门手艺的存续,更关乎乡村振兴中文化根脉的守护。
“惠溪知行”乡村振兴促进团的成员们在工坊里聆听、记录。团队深刻意识到,石祖福、鲁德育们所代表的,远不止是一门手艺的存续。吊脚楼是湘西民族文化的立体史诗,是山民适应自然的智慧结晶。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如何让这些承载乡愁的“活化石”不再孤独?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托举:探索更灵活的“师带徒”激励政策,提升匠人的职业尊严与收入预期;推动传统营造技艺深度融入乡村旅游与现代文创产业,让市场真正看见并珍视其独一无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