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2024年7月3日至5日,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遗梦徽州,鱼你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在孙雪洁、丁晓娜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前往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歙县瞻淇村、歙县非遗展示馆和陶行知纪念馆进行实践调研。

图为实践队员与当地居民在交流。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 孙雪洁 摄
7月3日,实践团队来到了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先后参观了“天下徽州”、“遥忆徽州”、“寻根徽州”、“秋兴徽州”、“梦里徽州”五大展区,了解了徽州的发展史,参观了唐代歙砚、宋代瓷器、元代石刻、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馆中系列展陈、VR、多媒体投影等技术,让文物可看、可感、可互动,再现了徽州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繁荣,浓缩了徽州千年古韵。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徽州历史博物馆。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 孙雪洁 摄
7月4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了歙县非遗传承基地——瞻淇村,走进了非遗鱼灯传承人——汪观海老师傅的工作坊,老师傅给实践队员介绍了瞻淇鱼灯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精湛的制作技艺。瞻淇鱼灯上的鱼鳞是双线鱼鳞,利用模型勾勒,每条鱼上都绘有独特图案,鱼头或鱼尾上的莲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鱼鳍上的火簇寓意红红火火,鱼身上的祥云和如意寓意吉祥如意,鱼腹上的水波图案代表如鱼得水。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到十八,当地都会进行鱼灯巡游活动,以表达人们对来年顺风顺水、年年有鱼的美好祈愿,以及人们对祖先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紧接着,实践队员来到了陈放鱼灯的敦睦堂,推开大门,甬道处便放置了一条大青鱼。继续前行,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鱼灯。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齐心协力舞动了一条大鱼。通过此次的寻鱼之行,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领略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热烈而质朴的精神世界。

图为实践队员共同舞动瞻淇鱼灯。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 孙雪洁 摄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徽州鱼灯技艺,7月4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了歙县非遗展示馆,徽州鱼灯非遗传承人潘敏老师向团队讲解了鱼灯的制作过程:扎鱼骨架、糊鱼皮、勾线绘图、上色。实践队员们一同学习体验了徽州鱼灯的制作技艺,看似简单的上色过程,实践队员们耗时五小时才完成,最终制作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鱼灯。队员们近距离感受了徽州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到非遗传承与制作的不易,增强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传承精神。此外,队员们还对馆内其他参观人员进行了纸质问卷调查,并为其介绍了徽州鱼灯这一非遗文化。此次参观,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传播了非遗鱼灯故事,也期待更多人能够走进徽州,共同感受徽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潘敏老师的和影。徽州非遗展示馆成员 摄
7月5日,实践团队来到了陶行知纪念馆,参观了瞻仰厅、放像厅和书画厅。瞻仰厅内设有陶行知半身塑像,以及众多领导人和名人的题词。绕过厅堂,楼上便是放像厅和书画厅。实践队员在观看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所著书籍、文稿和书画作品后,还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四个教育思想,即“求知立志”、“小先生制”、“因材施教”、“爱满天下”。此外,通过“求知立志”这幅壁画,实践队员直观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求知欲和立志精神。通过本次参观学习,实践队员们体会到了陶行知思想对构建区域教育文化的借鉴价值。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目光探寻发展。非遗文化要代代守护、薪火相传,又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遗梦徽州,鱼你同行”实践团队以徽州历史文化为底蕴,深入挖掘古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明确对于传承非遗传统文化肩担的重任,主动承担起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通讯员 程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