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推动绿色社区建设 ——曲阜师范大学“社区智联,生态护卫”实践团实践
发布时间:2024-07-19 阅读: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构建生态社区已成为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更为突出了生态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为生态社区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和明确的方向指引。科技在发展,科技与生态的联动为更好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道路。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社区智联、生态护卫”实践团来到了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对该实践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
实践团前往牡丹区内的一些社区进行走访调查,与当地居民沟通交流,收集居民在生态社区建设进程当中的切实感受。根据居民们反应的情况,实践团经过整理总结发现,在生态社区的建设当中,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三个:
其一,垃圾分类与环卫设施问题。早在1996年,我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就以北京市西城区大乘巷社区为始逐步在全国推广,但是由于推行的力度各地区参差不齐、居民普遍分类意识淡薄、技术在绿色处理垃圾方面存在短板、垃圾分类处理的高成本等原因而迟迟没有得到真正体系化的实现,直到今天仍然是困扰社区居民的主要问题之一。与此同时,社区的环卫设施也往往因为垃圾分类的不合理,利用效率大大降低,对居民而言往往形同虚设。
其二,违法建设问题。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社区发现,牡丹区内不少社区存在违法建设问题。包括但是不限于居民违法搭建、占用公共用地、私人改造房屋等行为,不仅破坏了社区整体规划,也大大影响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埋下安全隐患的同时也容易造成邻里纠纷,严重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相违背。
其三,绿化与生态环境问题。社区的绿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科学治理是生态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实践团在走访社区内居民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社区的绿化面积极少且没有进行科学规划,社区环境的治理缺乏可用人才,生态环境随着社区建成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恶化。社区的生态建设无人管、不想管、没法管等问题突出,为绿色智能的生态社区建设设下重重阻碍。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积极翻阅文献资料、研究当地生态与科技发展数据、与当地社区负责人研究讨论。实践团在研究过后针对牡丹区社区生态治理问题提出了两条措施并且初步实施:第一,针对垃圾分类与环卫设施的利用问题,实践团在与部分社区的负责人协商后,决定加大对居民垃圾分类与正确利用环卫设施意识的宣传,印发宣传手册、讲解绿色分类知识、引导居民正确使用社区内的绿色环卫设施,促进居民建设生态设施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第二,针对违法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实践团认为,违法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缺失源头来自社区公共地区的利用规划不清晰、负责人对于公共地区的管理职责的缺漏。针对这一问题,实践团建议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到社区规划中来,通过上传社区建设规划参数,利用数据运算系统合理规划公共区域的使用范围与种类,不仅可以合理使用公共地区、减轻社区管理负担,也有利于实时监测社区植被水质状况,方便绿色治理。同时,社区数据运算的载体可以是微信小程序、社区专属设计的APP软件,公开透明便利的操作系统也有利于居民加深对社区治理的了解程度,做到信息公开透明。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社区智联、生态护卫”实践团以实地走访的情况为依据,发现社区治理问题并经过深入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当地负责人、社区居民共同开展了多次活动,在社区内进行垃圾分类知识讲解、绿色社区治理公示、探索大数据应用社区规划,致力于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绿色生态社区与智慧生态社区的积极性与有效性。实践团用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贡献发展力量,积极推动智慧的、绿色的生态社区建设。
作者:白晓舒 来源:大学生网报
社会实践推荐
- 【深入农家话发展,齐心共谋乡村强】
- 为了响应党的二十大以来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以青年之力促进乡村振兴,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绿野传薪火,犁牛助振兴”社会实践队队员
- 07-19
- 【关爱传递希望,知识照亮前程】
-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知识水平,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乡村振兴,提高人民幸福感。曲阜师范大学“绿野传薪火,犁牛助振兴”实践团队
- 07-19
- 高校学子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
- 为进一步了解十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方文化特色,7月6日至18日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非遗调研队来到吉祥
-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