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下,如何更好传承和保护青阳腔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中旬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青阳县“新质生产·助力青阳”传承中华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青阳腔博物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青阳腔,又称池州调或徽池雅调,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产生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是一种在博采余姚腔、弋阳腔及当地民曲、佛乐、土戏之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声腔。初临青阳腔博物馆,兼具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感的大门和匾额让团队成员眼前一亮,跟随讲解人员脚步,踏入博物馆,浓厚的文化气息迎面而来,勾起了团队成员对青阳腔的向往。
讲解人员为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青阳腔的起源与发展的现状,向大家展示了青阳腔流布图,真实而又贴切地让团队成员了解到青阳腔由皖南延伸到闽、粤、湘、赣、鄂、蜀、晋、鲁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讲解员说道:“战乱年代,一些老艺人逃难至此,他们走到哪里就把青阳腔带到哪里。附近很多剧种都间接或直接吸收了而得到了突破和发展。” 讲到兴致浓厚处,讲解员婉婉唱来,当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场馆还展出了青阳腔脸谱,是运用青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漆夹苎技艺制作而成,遇水不化,遇酸不腐,遇火不燃。脸谱看似厚重,实则非常轻便,是制作脸谱工艺品的上上之选。38个脸谱刻画了青阳腔传统剧目中的经典戏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讲解人员介绍青阳腔脸谱.
在青阳腔的文献资料库,团队成员跟随讲解人员步伐,参观了所收藏的青阳腔曲谱。由于战争、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多种原因,青阳腔发展出现断层,后县文化工作者采取口述笔录、听唱记谱,整理出青阳腔文字资料约60万字,音像资料15小时。有了青阳腔数据库,目前记录在册的青阳腔剧本、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得以永久保存。
讲解人员带领参观文献资料
参观过程中,为了让团队成员对青阳腔唱腔、行当、妆容、服饰的认知更加深刻,现场为大家装造、分发道具,教授戏曲表演过程中的基础技巧,带领大家深度体验青阳腔戏曲中的经典动作与经典形象,通过手部的动作、眼神的表达、身体的姿态、法术的运用和脚步的移动,感受戏曲人物的情感世界。
通过参观和亲身体验,实践团队成员逐渐体会到青阳腔特有的艺术魅力与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正如一颗被遗忘的种子,渴望在新时代的土壤上生根发芽。青阳腔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走进大众视野,展示着古老戏曲的魅力。
石念杭/文 龚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