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红色记忆,筑青春之梦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赴陕西西安、宝鸡、铜川,渭南"重温革命记忆,赓续红色血脉"暑期社会实践团
当代青年,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肩挑复兴大任,心怀家国天下,当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信念,砥砺"忠诚担当、锐意进取"之品质,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之行动,方能不负韶华,续写红色篇章。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赴陕西西安、宝鸡、铜川,渭南"重温革命记忆,赓续红色血脉"暑期社会实践团在2024年6月19日早上从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出发,前往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渭华起义纪念馆开始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第三站。
(图为渭华起义纪念馆正门)
渭华起义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渭华起义而建立的,它位于中国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渭华起义是1928年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次重要武装起义,由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领导。这次起义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首次将军事力量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武装暴动,它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并成立了陕西第一个红色政权——崇凝区苏维埃政府。
渭华起义纪念馆的馆内主要是由渭华起义指挥部旧址、陈列大厅、中心广场和烈士纪念碑这四部分组成。纪念馆占地约为4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90平方米。我们刚进入纪念馆,一座雄伟庄严的纪念碑便映入眼帘,它高耸入云,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纪念碑上的文字苍劲有力,铭刻着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和不朽精神。
(图为渭华起义纪念碑)
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前行,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仿佛是为英烈们撑起的一片绿荫。走进陈列馆,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陈旧的实物、一段段详实的文字,生动地再现了渭华起义的壮烈场景。那些锈迹斑斑的武器,见证了当年激烈的战斗;泛黄的书信,传递着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我们驻足在一个展柜前,凝视着一件破旧的军装,想象着当年战士们身着它冲锋陷阵的英勇身姿,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在讲解中,我们了解到渭华起义的背景和经过。那是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无数的革命者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事迹令人动容,让我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
(图为宁景愈同志用过的办公用品)
(图为当时行军用的军号等物品)
(图为当时青年学生宣传用的进步书籍)
我们继续前行,来到起义旧址。古老的房屋依然屹立,墙壁上的标语虽已模糊,但那股革命的气息却扑面而来。当年的指挥所、会议室,如今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革命者们在这里运筹帷幄、浴血奋战的情景。在前厅中间的院落里,地面被围栏环绕起来,鹅卵石做底,用青砖拼接。仔细观察以后,这是一段标语,从北向南依次为十五个字:“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
这段特殊的铺地标语,长度约19米,宽度约2米,字径约1米。1927年11月,在共产党员陈述善和李维俊的带领下,高塘小学和谷堆小学的学生在这里举行大会,悼念死难的李大钊和30万烈士。大会结束以后,他们带领学生,一砖一石地铺成这段标语。
(图为西北工农革命司令部旧址)
(图为渭华起义纪念馆墙体)
(图为学生铺成的路)
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前厅西南侧,有一座六角亭,亭内有一口青石加固的水井。水井呈圆形,直径约0.5米,深度约20米。渭华起义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对渭华地区的革命者进行了残酷镇压。当时,清乡团对抓获的共产党员进行骇人听闻的折磨。侯振和、刘孝智、李邦彦等十一名共产党员就是在这里被毒打致死,然后尸体被投入这口井之中,所以此井被称为“烈士殉难井”。在烈士殉难井旁边,有一株高大的槐树,树下摆放着许多小马扎。1928年6月,渭华起义军民粉碎了敌人的两次进攻,刘志丹就是在这里召开军委扩大会议。他审时度势,将部队撤往陕北,做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定,为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奠定了落脚点……
(图为六角亭)
(图为烈士殉难井)
参观结束后,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渭华起义纪念馆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此外,渭华起义的历史也让我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正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无私支持和英勇参与,才使得起义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此次三下乡活动第三站圆满结束!
(图为实践队员认真学习)
(图为领袖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