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
非遗作沟载道的文化,凝结于中华传统文脉,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更是民族文明成果的汇聚。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福建最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无论是其独具一格的窨制工艺,还是茉莉花茶饱含先人智慧的制作工序亦或是其背后的人文历史,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茉莉花茶的相关知识,学习茉莉花茶的文化,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赴福州市中华文化传承团三下乡团队联系到福州市茉莉花茶运营负责人雷鸣老师,并在其带领下了解福州茉莉花茶的完整工艺,感受福州茉莉花茶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队在花田的合照)
(图为实践队与雷鸣老师的合照)
7月22日下午,实践队来到位于苏洋的福州市茉莉花种植保护基地进行参观实践。雷鸣老师介绍道:“优质茉莉花茶的制作需要采摘新鲜的茉莉花,需要严格遵循‘朵大’、‘饱满’、‘洁白’的标准,并秉承着‘阴天不采’、‘雨后三天不采’、‘只采晴花’的三个原则。采摘的茉莉花将运送到工厂中进行后续的加工。”正可谓“天赋仙姿,玉骨冰肌。向炎威,独逞芳菲。”在这里,队员们头顶烈阳,热情高涨,与正在忙碌的花农们一起,游走于田间地头,感受茉莉花的温度。
(图为队员花田试摘的照片)
“情味于人最浓处,梦回犹觉鬓边香。”晚上,萦绕着茉莉花香,成员们跟随雷鸣先生来到福州明前茶叶有限公司厂房继续深入探索茉莉花茶的后续制作工艺。在这里,我们近距离看到传统茉莉花茶的制作工序——“茶胚处理”、“鲜花养护”、“窨花拌和”、“通花”、“收堆复窨”、“起花”、“烘焙”、“提花”、“均匀装箱”等步骤。雷鸣老师告诉我们:“……茶叶在窨制之前,它是要复焙的,让茶叶进入到只有4-4.5水点的状态,就是比较干的茶叶,它的结构松散且有毛细孔。那这时候花来花是带着水汽的,它的水汽里面是含有花的粉蜜和香氛物质,这时候让两个不同的生态去结合;结合完之后,干的茶叶开始吸收花的水分,水分里面带着他的发酵物,静置一个晚上之后,通过高度的调整,不断的增加他们拌合之后,(提高)里面花的活力,让他不停的吐我们喜欢的鲜淋的香,让茶叶不断的吸收;吸收完之后第二天再让他们分离,茶叶是茶叶,花是花。这时候花是被渣倒掉,茶叶是湿的,这种我们叫湿胚。湿胚的状态感觉就像我们抓海边的沙子,黏黏的一坨一坨,撕开这里面都是水分了,都是花带来的,再通过烘焙把水分烘掉,他的粉蜜跟香氛物质就有保留一部分,当然不可能全部保留,一部分在茶叶里,再重新恢复茶叶干燥的状态,这样算一窨。这样的一个循环上做了一遍一遍,那我们福州的地理标识要求,福州的茉莉花茶,最少要达到十窨的标准,才能叫福州茉莉花茶,就是这样的工序要重复四个晚上。”
(图为工人在将茉莉花与茶叶混合)
在等待鲜花养护的过程中,得益于雷鸣老师的介绍,队员们不仅了解了茉莉花茶制作的工序以及用于制作的工具和机器,还了解到许多与茶有关的小知识,例如茶叶分类是由工艺决定的、分辨茉莉花茶的窨次可以大致从冲泡次数来判定等等。
窨制茉莉花茶的每一步看似简单的工序都是中华民族跨越历史的智慧投影。无论是窨制工艺中九窨之数达到的微妙平衡,还是在茶花拌合前茶叶达到4—4.5水点的最适状态,都使得茉莉花茶有着闻香不见花的独特韵味,正是如此才使得福州茉莉花茶享有“窨得茉莉上无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这不仅仅激起队员们对于古人智慧的敬畏,更坚定了队员们对于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还与国茶工匠、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传承大师倪昌谋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和互动,加深了我们对传统茉莉花茶制作的原理和技巧的了解。“平筛主要是筛花萼,抖筛主要是筛没开的花,通过这种跳动,没开的花会从这个(簸箕的)孔里面,它一跳一跳会掉下去。筛花要有手法,不但是要让它抖起来,还要让它转起来……”在倪大师的讲解和鼓励下,队员们都纷纷上前尝试,都没能成功,感受到这一步骤真的不像看上去那样轻松,需要极强的肢体协调能力以及长年累月的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而这仅仅是窨制茉莉花茶的第一步。在这之后,“窨花拌合”、“通花”、“收堆复窨”、“起花”等等一系列步骤更是需要耐心、经验、恒心才能完成,师傅们要在深更半夜多次重复拌合、收堆、复窨,才得以有我们手中一盏盏漫着清香的茉莉花茶。
(图为倪昌谋大师在教学如何辨别花的开放度)
与此同时,在参观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新兴工艺也带给队员们深深的思考。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部分制作步骤也已经可以渐渐被机器所取代,就像代替人工筛花的筛花机也从原本的左右震动更新换代为对鲜花损伤更小的上下震动,而其余绝大部分的制作工艺都需要人工来完成,那这些费时费力的工序能否能用自动化的机器来替代呢?又或者那些已经被机器取代的工序能否更加精进?在解放双手的同时,使得茉莉花茶的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比如与自动化结合的能够根据空间温度、湿度自动拌合花与茶叶的智能设备,又或是能扫描识别自动采摘新鲜茉莉花的机器?虽然这些想法之中有着许多不可控的困难,还需要队员们不断地学习,深入研究,但也在队员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一个科技赋能以保护非遗文化的希望。
(图为队伍近距离参观筛花机)
7月23日上午,实践队一行来到位于烟台山的金凤洋福州茉莉花茶传统窨制工艺传承传习所进行茉莉花茶品鉴。当与雷鸣老师谈及茉莉花茶窨制工艺非遗传承日渐式微的问题时,他提到了三个主要原因:“一个是种植地越来越少,然后一个是厂房越来越少,能撑住那么大的厂房开支的人越来越少,我们茉莉花茶的整个价格来说,还算属于比较平民化的,不像那个其他茶类那么贵,所以它的利润不是非常高,所以整个你去撑那么大的厂很难。所以大家还是偏自己家的工厂,或者是小作坊啊这一类的为主。这个(城门)周边,两千年左右每家每户里头都会去做,现在也断了,整个城门是十来家的茶厂;再有一个是采花的人也越来越少,采花的很多都是外地的老人,我们福州本地已经很少有人在做了。”首先,浅层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往往依赖于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来传承和发展,而这些环境和背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年轻一代有饮茶习惯的人数越来越少,更多人倾向于“每天一杯奶茶”“早起一杯冰美式”的生活方式,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传统茉莉花茶面临市场需求下降的压力。
其次,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不足也是问题的一部分。尽管全国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定的政策框架和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和资金投入方面,往往显得不够充分和持续。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保护机制,使得许多传统工艺的传承人面临着经济困难、技艺流失等问题,从而难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宣传点选择的失误也不失为一个重要因素,诚然福州是省会城市,荟萃福建非遗无可厚非,但在三坊七巷遍布簪花的同时,是否更应该有茉莉花的身影呢?
进一步深入,深层次的原因则涉及到文化认同和教育体系的变迁。“现代民族国家既是一个法律—政治共同体,更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重构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面临着文化认同感减弱的挑战。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可能不如前辈那般深厚,这也影响了他们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和传承意愿。
此外,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和市场竞争也是导致工艺非遗传承日渐式微的因素之一。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和商品竞争的加剧,外贸面临诸多困难,许多传统工艺品面临着来自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竞争压力,这使得传统工艺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更加困难。
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应对传统茉莉花窨制工艺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或许可以采取以下创新的宣传手段:
1. 社交媒体影响力营销:利用微博、哔哩哔哩、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展示茉莉花窨制的过程和文化背景。通过视频、短片或者直播等方式,向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展示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和传统技艺,增加年轻人的兴趣和认知;
2. 互动式体验活动:在历史街区、公园、文化中心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举办茉莉花窨制工艺的互动展示活动。通过现场示范、参与式的体验让人们亲身感受制作过程,激发大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3. 数字化传承平台:可以创建一个专门的网站或者手机应用,集中展示茉莉花窨制工艺的历史、制作方法、文化意义等信息。包括虚拟参观、互动学习模块,使得年轻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和学习这一非遗文化。
4. 合作与联动推广:与知名茶叶品牌、知名ip、文化机构或者艺术家合作,推出合作产品、举办专题展览、文化节庆活动,通过跨界合作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共同推广茉莉花窨制工艺。
5. 教育与培训项目:在学校、社区或者文化中心开设茉莉花窨制工艺的传统技艺课程。通过教育引导,培养中小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兴趣,为传承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动力。
(图为实践队在和雷鸣老师交流和品鉴花茶)
作为金凤洋茶业的运营,雷鸣老师也在为茉莉花窨制非遗工艺的传承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正是怀揣着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才会更想让你们从年轻人的角度重新去认识这项传统工艺”,他亲身带领我们实践队体验从采花到窨花的每一个步骤,从烈日下的茉莉花田到深夜的茶厂车间,雷鸣老师事无巨细地向我们介绍窨制工艺的流程,除此之外也深溯历史,剖析福州茉莉的历史特点。在介绍之余,雷鸣老师还与我们探讨了福建非遗的现状,对当今非遗技艺渐渐无人接代的现象表达了深深的遗憾与不甘,快餐时代下,年轻一代大多不太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传统技艺。也正因如此,他在听闻我们想要参观学习茉莉花茶窨制非遗文化时更愿意为我们引路,“你们来做这件事情,我们很高兴。”雷鸣老师对茶文化的热爱是他从事这门行业的契机,更是使他坚持宣传的动力,让他与非遗窨制工艺,乃至福建非遗之间系上了纽带。在与他的谈话中,实践队队员们无一不收获良多,能联系到这样一位非遗引路人,实则我们实践队之幸。
在本次探寻茉莉花茶非遗窨制工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茉莉花茶的制作技艺,更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面临的挑战。茉莉花茶作为福州非遗名片,不仅仅展示其精湛的窨制工艺,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在活动中,我们亲自参与了茉莉花茶的制作过程,从采摘茉莉花到窨堆高度、茶花配比,每一个步骤都有它的门道。通过亲身体验,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一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以及传承人们世代相传的匠心与智慧。而当下传统的手工艺人日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于这些传统工艺的兴趣也逐渐淡化。这不仅仅是茉莉花茶的问题,更反映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普遍困境。
因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当代年轻人,我们有义务去关注、去学习、去传承。只有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才能够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未来得以继续传承与发展。
我们呼吁更多的人关注非遗保护工作,支持和参与这些宝贵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发扬传统工艺的精神,用行动传递文化的温暖与智慧,让茉莉花历久弥香!
特别鸣谢:
在本次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非遗项目中,我们有幸接触到对非遗传承充满热忱的传承人——雷鸣老师和倪昌谋老师。你们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正是因为有像你们这样的非遗人的坚守和传播,窨制茉莉花茶这一古老的制作工艺得以延续至今。这不仅仅是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文化生生不息的信念。感谢你们为本次活动提供的帮助,更感谢你们为福州茉莉花窨制工艺传承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愿你们万事顺遂、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