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三下乡:走进菱湖公园严凤英纪念馆,传承黄梅经典》

发布时间:2024-07-26     阅读:
7月23号下午,“黄梅风情-戏韵乡村”——传承戏曲与文化调研走访团在菱湖公园内的严凤英纪念馆,感受黄梅戏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体会严凤英对黄梅戏的热爱与执着
严凤英,这位黄梅戏艺术大师,以其卓越的表演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名字,不仅镌刻在黄梅戏的历史长河中,更深深印刻在广大戏迷的心中。而菱湖公园内的严凤英纪念馆,宛如一座文化的殿堂,静静诉说着她的传奇人生和黄梅戏的辉煌历程。
严凤英自幼爱唱黄梅调,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严凤英在桐城练潭张家祠堂第一次登台演出,参演剧目《二龙山》。她曾因唱戏触犯族规,差点被淹死,但仍坚持参加黄梅戏班的演出,从桐城唱到外县及省会安庆。
1946 年,严凤英来到安庆市,以《小辞店》《游春》两曲戏轰动安庆。然而,艺术上崭露头角的她在黑暗社会中遭到摧残,被迫流落各地。1949 年,她流落到南京,曾在舞厅伴舞,后结识京昆世家甘贡三之子甘律之,学唱昆曲。1951 年,她重返安庆舞台。1952 年参加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同年在上海演出获得极大成功。1953 年严凤英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 年的华东区戏曲会演使她事业走向辉煌,也为电影《天仙配》拍摄奠定基础,随着电影播映,黄梅戏走向全国。她善于博采众长,吸收京剧、昆曲、越剧、评剧的精华,融会贯通,表演细腻、传神。从 1953 年到 1965 年,她演出了 50 多个大小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等,代表着当时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黄梅戏里的梅兰芳”“一代宗师”。“文革”中,严凤英被诬陷迫害,最终不堪凌辱,服药自杀。1978 年,中共安徽省委为其平反昭雪。她的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味浓郁,自成一派,被称为“严派”,广为流传。
严凤英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菱湖公园湖中半岛,由门楼、纪念堂、雕像等组成,三面环水。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严凤英的雕像。她身姿婀娜,目光坚定,仿佛正准备登台献艺。雕像下方,鲜花簇拥,表达着后人对她的深深怀念与敬仰。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演出道具、剧本手稿等,生动地展现了严凤英的艺术生涯。从她早年的学艺经历,到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再到为黄梅戏的传承奔走呼号,每一段故事都让队员们深受感动。



图片来源:吴明惠
严凤英从小就刻苦练功,不畏艰辛,她对艺术充满了执着与热爱,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她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那些严凤英演出时穿过的戏服和使用过的道具,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舞台上的精彩瞬间。
经过这次参观,我们对严凤英的艺术成就和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黄梅戏这一传统艺术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严凤英大师用她的一生诠释了对黄梅戏的热爱。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虽然黄梅戏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让年轻人接触和了解黄梅戏,让这一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也希望这样的纪念馆能够越来越多,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梅戏的魅力。”
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瑰宝,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我们不仅是参观者,更是传承者。此次三下乡走进菱湖公园内的严凤英纪念馆活动,不仅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黄梅戏的魅力和严凤英大师的精神风范,也为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和发展黄梅戏的队伍中来,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应当以严凤英为榜样,坚守对艺术的初心和热爱,为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桑婉晶    来源:大学生网报
社会实践推荐
  • 纪念英烈,铭记历史——皖东烈士陵园参观纪实
  • 《三下乡:走进菱湖公园严凤英纪念馆,传承黄梅经典》
  • 振兴之路,我们在行动——助力黄里小分队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