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兴农业大计,谱民生新篇

发布时间:2024-08-02     阅读:
中国青年网德州7月21日电(通讯员 刘梦圆)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富裕”的总体要求,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乡村生态振兴既要为农民提供“安居、乐业、增收”的生活环境,又要为农民提供“天蓝、地绿、水净”的自然环境,从而实现乡村“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基于对了解和探究乡村绿色发展转型情况及乡村生态振兴的目的,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生态裕农实践队的队员于7月10日来到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下元一村,以下一元村为主要实践场所展开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乡村绿色发展转型情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生态振兴路径的发展现状。
初到下元一村,探寻发展现况
        社会实践队首先来到了下元一村村委会,局部了解了下元一村的发展现况,村委会成员宏观向实践队员介绍了下元一村的绿色生态发展的转型道路和影响。讲解员介绍当地的生态环境的转变历程,村落的生态修复治理情况,再造绿水青山,土地复垦,打造传统农业升级;提高了土壤质量和水质,为乡村的生态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广有机农业技术,引进了先进的种植和模式,帮助农民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农民的增收,也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农业和生态的良性互动。通过讲解员讲述实践队员了解到,下元一村从“宁进把牛汪,不进下元庄”的穷山恶水,到现在“山上绿树成荫,山下繁花似锦”的绿水青山历程正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造出了生态下元,走出了自己的致富之路。实践队对下元一村的情况也有了大体了解,为下一步调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农民生活,探访切实感受
        随后,实践队员来到村里,对当地村民进行采访调查。生态裕农实践队的成员们根据调查问卷上有关问题分头走访村民,来深入地了解他们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看法。经过走访不难发现村里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很完备,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大多数村民对其当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十分满意。在下元一村加强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情况下,村民的环保意识和知识水平提高了,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责任,并愿意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他们还表示他们村一直都在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有专门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并且支持政府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下元一村整体在践行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目标的道路上切实做到了将想法变成实际行动。
        立足生态治理,走出兴农之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风貌的保护。下元一村“下山”后,黄庆林又带领村民“上山”,正式开始了生态发展之路。利用搬迁复垦的600余亩土地,打造“下元青”绿茶品牌;规划建设100亩的有机水稻示范基地,申请“涛雒大米”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定。 多年的生态保护建设有了回报,2016年,投资百亿元“东方太阳城”项目落户下元一村,仅场地租赁村集体每年就可增收100余万元,每年可向每户村民发放1500元红利。依托该项目,村支部牵头成立旅游开发公司,积极推进农旅融合,改造老村址民宿8套,20多户村民走上了生态民俗旅游发家之路。2019年,该村实现集体收入19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3万元。日子红火起来,村民们的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也进一步上升。从垃圾处理、环境整治到道路绿化,全面开展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振兴是乡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乡村生态振兴可以有效保护和修复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振兴不仅仅关乎生态环境,也与乡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增长。促进乡村生态振兴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村民多方努力。下元一村的一系列举措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案,只有在未来,下元一村应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梦圆    来源:大学生网报
社会实践推荐
  • 三下乡支教:落幕余晖,梦想不熄
  • 夏日的阳光如同金色的绸缎,温暖而明媚,它不仅仅照亮了大地,更照亮了无数孩子求知若渴的心灵,我有幸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暑期参与
  • 08-02
  • 兴农业大计,谱民生新篇
  • 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富裕”的总体要求,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乡村生态振兴既
  • 08-02
  • 探访皖西博物馆,探寻六安历史文化之美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