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三下乡实践心得:与本草相遇,惠万众安康

发布时间:2024-08-02     阅读:

三下乡实践心得:与本草相遇,惠万众安康

  (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李若晗)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植根于中国古代的深厚文化土壤之中,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更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为深入探究新时代下中医药传承现状及现代化发展路径,我加入了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星火·追寻”红色筑梦实践团,于7月9日至7月13日与伙伴们共同开启了这段意义非凡的本草追寻之旅。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理论学习只有植根于实践的土壤,以滴水之功履践致远,才能焕发出崭新的生机活力。在本次实践过程中,我们相继走访了中亚至宝三鞭丸体验馆、华毓中医馆、华毓中草药种植基地等多家中医药企业和烟台芝罘医院,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深度访谈、参观体验诊疗手段等方式,深入中医药行业内部,探寻新时代条件下中医药发展的康庄大道。

  所有的种子都值得等待,等待一个华盖苍天的未来。初入华毓中草药种植基地,绿荫遮下,树影婆娑,望眼尽是碧绿芬芳,中草药种植者们娓娓道来,向我们介绍了不同中草药背后的种植知识,我们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和学习者。种植基地将参观体验与手工研学相融合,分别开设了“中草药植物园”和“手工研学课堂”两个板块,不仅给前来研学的中小学生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妙趣课堂,更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智慧注入了新鲜血液。

  图为种植园刘经理为团队成员讲解草药特性。李若晗 摄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我感慨于中草药种植者们日复一日播种希望的热忱与执着,更为中草药从容沉静的生命力所动容。就本草而言,无论是采摘、炮制还是存储,都千变万化,然兴衰往复,皆不足为惧,它们在此扎根,守望着这片土地,也等待着更为壮丽的远方。

  四季更迭,冷暖相惜,衣食住行,寻常起居,中医药文化已经日益融入到大众生活中,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而面对繁芜纷杂的信息时代,当下中医药行业是应该依循守旧,注重中医药传统的继承,还是适应现代化发展,倡导中医药卓然创新?华毓中医馆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中医馆深挖细掘,应时顺民,创造性地开辟出了一条老中医坐诊、科技医疗检测、媒体宣传、理疗体验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新型道路,让中医真正融入到了现代化生活中。科技医疗检测生成体质评估报告,极大地减少了传统望、闻、问、切四种诊疗手段所存在的弊端,为中医坐诊结果的生成提供了更为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理疗体验的生活化,更是拉近了人们与中医诊疗的距离,切实满足了大众生活的养生需求。

  正如中医馆负责人所说的那样,当下年轻人可以运用好时代的工具,让中医药得到更好的发展。“传承”这件事不再是迟暮黄昏的苍老,而是鲜明亮丽、脱胎换骨的年轻新生,吾辈青年应承其经典,创其新生,让中医文化的血脉永久流淌在祖国的大地上。

  图为团队成员对中医馆工作者进行访谈。刘晓宇 摄

       木心说:“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在本次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部分中医药行业出现了“边缘化”发展现象。正是由于“看病要找老中医”的传统观念,大多数年轻中医要常坐冷板凳,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医药发展年轻阵地缩小、甚至被人轻视的现状。要想突破这一困境,坚定文化自信是第一步,新时代青年唯有深谙文化自信,守正创新,才能唤醒文化基因,奏万古弦歌不辍,让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稳步前进,绽放光彩。

  参透山川的密语,将万物点化融合,传承好中医药文化,是先辈交还给自然的答案,他们头顶对中草药的敬意,背倚青山,踏歌而行。而发展好中医药文化,我们新一代青年责无旁贷,我们要有“穷昼夜是习”的意志,有“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的决心,明大义,立大志,学经典,肯钻研,在坚守中医药本真的基础上,推动中医药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以青春奋斗绘就中医药发展蓝图,携满目星光佑万众安康。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问泽兰。怀抱虔诚,顺应自然,与本草相遇,何其有幸。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不仅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振兴有了亲身的认识,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青年学子志在四方,但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这条路的起点便是我们的中医药文化,它永远温暖而美好,守护着人民的安康,等候着我们的点亮……

  图为团队成员出征时在鲁东大学大门前合影。褚召明 摄

作者:李若晗    来源:
社会实践推荐
  • 陕西学子三下乡”:建科学院“源网荷储”暑期社会实践
  • 烈魂铸梦,乡野寻根|河北科技大学助“隆”兴农队赴隆
  • 南阳承韵非遗童梦,公益织就文化新篇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