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基层治理的桥头堡。为增强公众对助农工作的关注度,支持乡村建设,2024年7月10日至14日,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巴’方荟萃,数智赋能”青春助农实践团前往重庆市巴南区丰盛古镇开展主题为“追寻乡村卷,奏响振兴曲”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古韵悠悠传千古,非遗璀璨映今朝7月10日,在巴南丰盛镇的一片祥和氛围中,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巴’方荟萃,数智赋能”青春助农实践团的成员们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共同开启了一段探索非遗秤杆技艺的旅程。非遗秤杆作为一项古老而精细的手工技艺,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蕴含着匠人的智慧。在王泽喜老人的耐心教导下,实践团成员们学习了从选材、打磨、刻度划分到最终校准的完整制作过程,秤的刻度。每一次的打磨与校准,都是对耐心与细致的考验,也是对传统工艺精神的深刻领悟。在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们体会到了匠人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和对完美的不懈探索。他们深刻认识到,非遗秤杆的制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递。

(实践团成员与王泽喜老人交流)
7月13日,实践团成员来到四合胡豆的制作现场,胡豆作为丰盛镇的一种传统小吃,其制作工艺被列入了巴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四合胡豆店铺员工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拍摄记录下了胡豆的制作过程,从挑选豆子、炒制豆子到调味,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学问和技巧。制作胡豆的第一步是挑选豆子,员工向实践团成员们展示了如何挑选出饱满且无虫害的豆子,这是保证胡豆口感的基础。挑选后的胡豆在锅中翻炒,炒好的胡豆放入簸萁摊开,需用人工不停翻转,以确保每一粒胡豆都能均匀受热,达到最佳风味。这一系列繁琐而精细的工序,在实践团的镜头下被一一捕捉,不仅定格了四合胡豆制作的传统之美,更深刻传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代代相传的匠心精神。通过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丰盛四合胡豆的独特魅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与弘扬。

(四合胡豆与实践团成员合影)
千年夙愿今梦圆,乡村振兴谱新篇7月12日上午,实践团一行人探访了润在蔬菜基地,据前期调研结果显示:蔬菜基地广泛采用棚内种植技术和沟渠引水技术灌溉技术。在与菜农交谈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基地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实践团成员们融入菜农,体验蔬菜的分拣和包装步骤,与菜农们共同探讨蔬菜的种植与发展等问题。7月13日下午,实践团成员走进了丰盛果园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无人机拍摄技术,实践团成员发现该基地主要种植脆李和葡萄。葡萄架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诉说着丰收的故事;李子树上,沉甸甸的李子压弯了树枝。实践团成员与果农深入交流,记录下水果的成长历程及销售渠道。在这个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深刻的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与价值,更加理解了农民辛勤付出的艰辛。

(实践团成员在田间地头)
历时两天的农产品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用相机记录下了关于农产品的点点滴滴,为解决农产品的宣传推广问题给予帮助。同时在与农民交流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也向农民普及推广了普通话,旨在打破语言障碍,让当地农产品能够借助这一共通的语言媒介,更好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农民与外界的交流能力,也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深入了解农村发展情况的行动,更是让大众了解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以普通话为桥梁,在普通话中,访非遗,助农兴。实践团成员也将描绘未来蓝图,发展和弘扬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以青春之名谱写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