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安徽学子三下乡:“铁路中的红色,寻那保护与开发之路”

发布时间:2024-08-15     阅读:
铁路中的红色,寻那保护与开发之路
2024年8月5日,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轨迹红影,信仰青途”本科生实践团队来到了安徽省蚌埠市对当地铁路展开调研活动,探寻津浦铁路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清晨,迎着天空的骄阳,乘着一缕夏风,我们团队早早的来到了蚌埠市档案馆,在这里通过对相关档案的查阅,我了解到津浦铁路是英德两国在中国修建的铁路,淮河铁路大桥主要是由英国人负责修建,在1911年5月建成通车,是连通我国南北的一重要交通大动脉,是津浦线上仅次于黄河铁路桥的第二大桥,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使蚌埠,这个淮河岸边荒凉古老的渔村古渡,也一跃成为上世纪二十年代之后江淮地区红极一时的政治、文化、商贸和军事中心。它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的历史进程,也见证了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
从淮河铁路大桥的南端向西走一段距离,那里竖立着一个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人民解放军抢修被南逃的国民党敌军炸毁的大铁桥而光荣牺牲的王吉珍、刘建国、王焕伦等烈士而修建的英雄纪念碑。英雄事迹赋予了淮河大铁桥不一样的内涵,使淮河铁路大桥不只是单一的历史文物那么简单,更具有了红色文化信仰,具有极高的红色教育价值。但在我们实地走访调研中,发现对于淮河铁路大桥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并不是太高,面临着公众关注度不高、宣传方式单一、学界忽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了淮河铁路大桥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图为团队成员在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研。杨青霞 供图)
我们团队于8月6日前往固镇的津浦铁路火车站遗址公园进行实地的走访调研,在那里我对蚌埠铁路的发展史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解说员的带领下,通过参观津浦铁路固镇展示馆、津浦铁路历史文化长廊等,我全面了解到了固镇老火车站的历史背景及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作用,它见证了蚌埠的铁路发展和抗日战争的悲壮。
通过我们的实地走访调研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5年间,蚌埠铁路局曾多次对该桥桥梁进行修复和加固;2009年4月,蚌埠市博物馆配合蚌埠淮河管理委员会开展淮河堤坝维护工程,改善了纪念碑周围环境,以便能更有利于市民的参观纪念及缅怀烈士的伟绩;2019年10月,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见,淮河铁路大桥的保护工作还是很好的,但是其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在挖掘和整理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我对如何进行淮河铁路大桥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有了浅显的看法。首先,我们可以将淮河铁路大桥打造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大桥的历史和建设者的英勇事迹,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铁路知识和红色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最后,我们还可以将淮河铁路大桥与周边的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这样可以是淮河铁路大桥焕发出新的生机。
(图为团队成员在博物馆合影。杨青霞 供图)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淮河铁路大桥所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珍贵性。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蚌埠市淮河铁路大桥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建筑,也是一座蕴含着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宝库。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人们对红色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淮河铁路大桥必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吕良天    来源:实践收获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安徽学子三下乡:缅怀英烈功绩,坚定信仰前行
  • 甬诵书香溢古林
  • 甬诵书香溢古林
  • 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宁波市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发展,2024年6月27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甬诵书香”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古林
  • 08-15
  • 安徽学子三下乡:“铁路中的红色,寻那保护与开发之路”
  • 甬读书香溢古林
  • 2024年6月27日,随着夏日的热情逐渐升温,"甬读书香"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宁静而充满文化氛围的古林图书馆内,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
  • 08-15
  • 东亚的晚餐
  • 东亚的晚餐
  • 为了响应国家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倡议,贯彻“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互鉴”的核心理念
  • 08-15
  • 河科大学子青春三下乡——心手相连,语润心田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