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浙金院国商学子三下乡: 走进杭州探索非遗根脉

发布时间:2024-08-17     阅读:
  2024年7月1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非遗数韵,薪火相传”国际商学院赴杭州市上城区等地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杭州,探访了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杭州四宝”之称的“天竺筷”与“王星记扇”的制作技艺,深刻体会到匠人创新的不易,他们用灵巧的双手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
  天竺筷作为中华名筷之一,拥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文化传承。它是一种源自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产地——杭州天竺山命名,拥有300多年历史文化传承。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竺筷选用杭州天竺山一带的优质毛竹为原料,经过选料、刮青、开片、分条、粗刨、细磨、抛光、熏蒸消毒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每一双筷子都承载着匠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图为周生元老师介绍天竺筷历史。李林艳 供图
  非遗小队来到天竺筷制作工坊,亲眼见证了匠人们如何用巧夺天工的双手将一根根普通的竹条变身为艺术品。匠人师傅们耐心细致,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完美,确保天竺筷的实用和美观,这样制作而成的天竺筷,既有淡淡竹香,还不易发霉也不会掉漆,更是餐桌上亮丽的风景线。
  周生元老师表示:“筷子不仅仅是吃饭的用具,更多的是一种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因此,正确使用筷子不仅是对自己修养的体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正是因为国家对非遗项目的重视,也正是周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着初心,才能让这份珍贵的传统艺术继续得以传承。认真观摩了周生元老师的烙印工艺后,非遗小队终于迎来了动手的机会,但由于经验不足,不是烙不出图案就是烧焦了筷身。面对这一结果,团队成员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认识到天竺筷制作技艺的复杂与精细,以及传承这份技艺所付出的努力与坚持。
  此外,队员们还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匠人在制作技艺和外观设计上不断创新,融入现代元素,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展现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王星记扇子不仅是纳凉之具,更是艺术与文化的完美融合,承载着东方美学的精髓与匠人精神的传承。它运用黑纸扇、檀香扇、绢扇等多种材质,绘就了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关于雅致与风度的故事。下午非遗小队便转战王星记扇制作基地,探索这一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制扇技艺。
  王星记扇子以其精美的工艺、丰富的题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著称,被誉为“扇子王国”的瑰宝。在制扇车间内,队员们亲眼目睹了选料、开料、劈青、定型、雕花、书画、上漆等一系列复杂的制作流程。每一把扇子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它不仅是日常用品,更是精美的艺术品。队员们更是有幸近距离观赏扇面创作,画师们的笔触灵动,每一划都赋予扇面不同的生命力,令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
  图为匠人制作扇面。花道广 供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星记扇子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还积极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元素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扇子的精致与典雅,还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时尚元素,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通过王星记扇子不断的创新与发展,队员们看到了非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无限可能。
  此次非遗之旅,不仅让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天竺筷与王星记扇子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也深刻认识到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有责任也有使命去关注、了解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于此同时也要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道,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更应共同守护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通讯员 俞静)
  图为队员们与天竺筷非遗传承人合照。李林艳 供图
作者:俞静    来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浙金院国商学子三下乡: 走进杭州探索非遗根脉
  • “三下乡”实践活动: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