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福州市闽江学院法学院暖心社工服务队的王革,也是2022级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名学生。2024年7月,我跟随我的团队和导师开启了一段“三下乡”征程,来到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进行了为期21天的支教学习。大巴车将我们载入屏南的深山,让这个夏天变得意义非凡,一路上,我们所见、所闻、所思、所得。接下来,我将把我与这方“福”地的故事徐徐道来……
儿时向往,梦的伊始 罗振宇老师曾说:“教育本来的样子,不是教材,不是课堂,而是人点亮人。”这句话令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儿时的记忆,书本上画着求知若渴的“大眼睛”姑娘,写着“希望工程”是几代人的慈善公益记忆,支教的风吹遍祖国大地。我曾多次畅想,那究竟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也曾多次渴望,何时能够走入这幅场景?
我在北方的一个落后乡村小学里学习和成长,平时的学习内容只有课本上的语文数学。童真的世界,向往天空、向往大地、向往云层、向往一切遥不可及又奇妙的东西,那时候就想,如果真有远方的老师来给我们普及这些知识,那该多好。
时过境迁,如今的我走出乡村小学,走出贫穷的小镇,就读于大城市中的高校,领略过十里不同的天,我在“铅华洗尽,珠玑不御”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与学院代代传承的“暖风暖心支教”撞个满怀。年少的羁绊袭涌心头,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了这支暖心队伍,走进深山,不只是弥补儿时的缺憾,更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群人走入大山,不啻微茫,造炬成阳,换来深山中少年的腾飞,跨越贫困的鸿沟,与世界交手。所以,我跟随暖心与淳善,来到了屏南。
图为同学们正在认真听课。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刘林玉 摄
代溪行,初见乍惊欢 这次的支教分三个点,代溪,上洋岭郡,岭下。我与小朋友的初次相见,便是代溪。
山路曲折环绕,路途却并不颠簸,近处繁花绿叶点缀小径,远看青山白云渲染晴空,我感到意外惊喜,所到之地并不是刻板印象中的“穷山恶水”,更像是一处天然的大自然氧吧,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从住处坐车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山路才到达代溪,我们怀揣着小欣喜踏入班级,受到了热烈的掌声欢迎。初次走上三尺讲台,看着一张张可爱稚嫩又质朴的面孔,我的心中是说不出的激动。我负责的课程是语文和传统文化,但与他们相处沟通过后,我和我的同伴更多的倾向于与他们进行心的交流。代溪的孩子多,个性特点也鲜明多样,活泼的、内向的、调皮的,还有特别暖心的。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小女孩,初次见她时她表现得特别害羞,不敢表达,我便不停地尝试跟她聊天,慢慢的,她开始对我吐露心事,甚至会记得我在“传统美食”的课堂上分享的自己爱吃的零食,在分别那天小心翼翼地送给我。我无法形容当时自己的心情,开心、激动甚至想哭,总有些坚持,能从一寸冰封的土地里,孕育出十万多怒放的蔷薇。也深刻体会到,其实孩子们的世界很好进入,只需要耐心与爱,孩子们的世界也特别难进入,因为这需要足够的耐心与爱。
再次放眼这个小镇,地理位置闭塞,交通并不方便,但随着政府“福蕾”行动的开展以及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一代代青年大学生、社会志愿者自发前往此处支教、奉献,孩子们的课堂学习内容已经丰富很多,物质生活水平也比较乐观。所以对于这群留守困境儿童,他们更需要的是有人能将他们从精神的泥沼中解救出来,让他们了解大山之外的广袤世界,唯有塑造出阳光自信的心态,填补心灵的空缺,激发对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涌升起走出大山的动力,健康茁壮的成长。

图为服务队队员教同学们折纸。大学生网报通讯员 钟健斌 摄
上洋岭下行,久处仍怦然 毕淑敏说过:“要向一颗微不足道的星星学习:可以微弱,但要有光。”这些日子里,我们每日踏星光袅袅而行。有了代溪的经验,与上洋领郡和岭下的小朋友相处起来已是得心应手许多,同样的,褪去生疏的孩子们在老师面前也放肆许多,这也让他们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偏颇更加展露无遗,譬如课堂上违纪,跟老师顶嘴,甚至欺负班里同学。我和团队自然是有心理准备的,因为我们在一开始就知道这是群留守困境中的孩子。然而要在短时间内去对他们的问题进行矫正绝非易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疑惑和困难,专业上学到的个案、小组方法技巧真正应用起来依旧是艰涩坎坷。
这段时间令我最无措的便是一位非常叛逆的小女孩,她喜欢讲话、好动,经常耍脾气想引起老师的注意,我一次次准备了足够的耐心试图与她沟通,最终却都被惹得红了眼眶。那时的我总在质疑自己,是真的没用心吗?
然而,心有所期,全力以赴,定有所成。我们边走边搏,精心准备每一堂课,绞尽脑汁把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认真开展每一次小组活动。而对我们来说,从初次登上讲台的生涩,到后来游刃有余地与孩子们沟通解答问题;从最初面对孩子们的矛盾不知所措,到后来的冷静化解每一次干戈,这个过程中的付出,有我们团队的相惜相伴,有导师的悉心指导,有淳善大家庭的帮助配合,更有孩子们的稚嫩回应与我们相学相长。
最后,那位小姑娘终于愿意给我分享她的小秘密,最后的最后,她跑到我面前,第一次神色认真道:“小王老师,你真好。”
涓涓细流终将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终将点亮银河,所有的所有,让我和我的团队久处仍怦然。

图为服务队队员与孩子们开展小组活动。大学生通讯员 何祥葳 摄
守一方“福”地,静待花开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贫瘠的土壤也会开满鲜花。这群少年,是今夏我与屏南这方“福”地的羁绊,亦是屏南深山中含苞待放的花蕾。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曾经的自己,是祖国千千万万困境儿童的缩影。印象最深的,是在岭下的最后一堂课上,我问孩子们的梦想是什么,有人说想当医生,有人说想当律师,有人说想做旅行家自媒体,也有人说想做一位像卫国英雄陈祥榕那样戍守祖国边疆的军人,我是欣慰的,他们如同儿时的我,心中充满无限的希冀,亦欣喜,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并非绝对闭塞,互联网的普及让他们通过电视手机看到更多山外的世界,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孕育出无限的梦想。我想,这就是时代进步的印证,是祖国强大的印证,是一代代教育一线前辈们奋斗过的印证。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青春姿态一脉相承,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我始终坚信,少年没有乌托邦,心向远方自明朗。愿这群少年茁长成长。
教育肩负国之重任、民族之复兴,“福蕾”行动润泽闽越大地,支教的雨露让贫瘠的土壤遍地生花。这个夏天,我们站上讲台,用粉笔开垦蛮荒;席坐绽放蓝楹花的旧窗前,畅聊梦想。
我也以老师的身份,守护一方“福”地,静待花开。(通讯员 王革 陈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