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法润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普法调查

发布时间:2024-08-25     阅读: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一、基本情况
21世纪的社会是法治社会,我们国家也正从各个方面努力促进社会法治文明。法律不但是我们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武器,同时也必将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准则。全国各地侵犯群众合法权利的事情络绎不绝,农业、民族地区、群众更需要法律的保护。只有当群众具有了法律意识,会用法律这个强有力的武器时,他们才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维护自己合法正当的利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知道法律在民族地区中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家庭暴力等违法行为在地区间时有发生,对于国家征地补偿等基本措施个别地方存在误解,群众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有很多困扰群众的问题亟待解决,但由于自身法律知识的匮乏,很多侵犯其权益的问题并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针对当代群众法律知识匮乏的现状,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小分队,旨在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帮助解决其身边的法律问题。真正做到“心系民族团结大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履行一个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服务社会。和群众心手相连,融入到其中,建立与当地群众交流的平台,增强社会使命感,为未来真正为人民服务作准备。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使居民了解到更多法律知识,避免民族地区一些不违法事件发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让他们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在今后时常关注法律知识。让他们感觉到法律离他们并不遥远。带动人们学法、守法、用法,切实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为此,我们特围绕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聚集地、吉林省安图县朝鲜族民俗村、辽宁省沈阳市锡伯族民居三地,推进民族融合和团结工作以来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开展专题调研。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 思想观念落后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在民族地区家庭暴力发生的情况远远高于城市,究其原因,我们觉得是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我们宣传婚姻法和妇女维权的重要性时,很多妇女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家庭暴力很正常,男性在外工作辛苦了可以打自己作为一种放松。我们对这种思想汗颜,通过一两次的宣传活动我们知道并不能改变其什么,不能够有效的拔出那根封建思想留下的根。我们所起的就是一个引导作用,要使其具有妇女维权的意识,这一定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所以我们决定定期到村民那走访宣传,通过一次次走访,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其心中留下根,逐步动摇其封建的思想,树立妇女自尊、自爱、维权的意识。

调查聚集地内妇女的法治意识
  • 普通话普及程度低
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聚集地、吉林省安图县朝鲜族民俗村等民族聚集地进行调研,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对当地居民的方言认知度进行调查研究。对于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场景选择问题,如我们预想的一样,接受采访的村民们大多数表示在家里几乎都用方言,出门工作或者上学时则较多使用普通话。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聚集地的受访者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多是小学或初中毕业,年纪较大,对普通话的认同程度较高。谈到对普通话、汉字的看法,他们都明确表示“希望小孩学普通话”,“用处比方言大”,可见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影响之大。但当谈论到达斡尔语、锡伯语的使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受访者表示,家中年轻一代小时候都能熟练掌握,但是长大外出之后,脱离了这个环境,慢慢地就不熟练了,他们一般选择任其自然发展。朝鲜族的语言由于与朝鲜语基本互通,故目前本民族语言流通程度较好。由于走访调查过程中语言不互通,我们特意请来了通晓两门语言的青年学生随队翻译,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普通话的普及是普法的基础!

小分队成员为聚集地内的小学生普法
 
  • 群众较少接受新鲜事物
‌由于文化水平低,‌受旧思维模式和传统生产模式的影响,‌对新技术、‌新思想、‌新经验等接受滞后,‌钳制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等、‌靠、‌要”的思想还相当普遍,‌以致新技术、‌新产业推广难,‌产生不了应有的效应。
一方面,受传统“小农思维”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群众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抱地养老”、“抱房养老”的程度,民族地区一些闲置土地、房产难以通过集中流转、整村入股等形式得到合理利用,最终导致特色文化经济、民宿经济、观光经济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遭遇土地瓶颈。另一方面,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民俗村、乡村民宿经营业主因现代经营理念欠缺,产品服务比较单一,难以吸引中高收入人群用餐入住,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综合价值相对有限。
 
  • 未来展望
群众的法律意识相对较淡薄,也对法律知之甚少,这和文化水平对其的限制有一定的关系。普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让其具有法律意识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作为祖国新一代的建设者,我们有能力也有义务承担起这个责任,我们将与当地政府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定期到当地进行普法宣传,把工作做细,落到实处,真真切切的关系民生,服务“三农”。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切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缺乏广度和深度。同时,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认识问题不够全面等一些问题,我们觉得要更加珍惜在学院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问题我们的一些解决方法和相关想法:
(一)合理规划村舍建设,规范民族地区房屋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设施与精神文化设施建设,使乡村环境更好更漂亮。
(二)拓宽工作思路,增强发展后劲
一方面,积极组织村工作人员、村干部、党员、妇女代表等人员前往乡村振兴工作先进民族聚集地进行考察学习,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另一方面,充分把握民族现有优势,通过改革试点等方式,“老瓶装新酒”,积极探索少数民族聚集地振兴新模式。
(三)改善群众观念,加强普及科学,遏制迷信
一方面,通过村民说事、聊天长廊等平台进行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群众观念,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鼓励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民族地区教育系统建设,多从群众实际出发,多办夜校和业余性质的培训班,针对不同人群有的放矢的做好教育工作。要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要建立新的民族地区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从制度这个根本入手,加大财政投入,切实照顾民族地区科技人才实实在在的利益。至于民族地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组小分队对聚集地的群众进行走访调查
  • 结语
在大学中我们已经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短短一天的实践活动中,汗水淋湿了我们“法润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普法调查”团队的衣裤,但我们选择了坚持。在民族地区人民的心底留下了美丽的印象。
 
队名|法润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普法调查队
指导教师|赵俊超
文字|张嘉馨、于文荣、岳书宇
图片|胡苗苗、岳家利、刘仁杰、陈佳琪
 
作者:张嘉馨    来源:团队原创、网络素材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博物馆中晓东北,卫星基地涨见识
  • 博物馆中晓东北,卫星基地涨见识
  • 长安大学赴吉林长春“工韵长春,历迹前行”暑期社会实践队伍赴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与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参观学习。
  • 08-25
  • 法润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普法调查
  • 法润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普法调查
  • 21世纪的社会是法治社会,我们国家也正从各个方面努力促进社会法治文明。法律不但是我们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武器,同时也必将成为我们工
  • 08-25
  • 社会实践览旧址,参观觉醒民族魂
  • 安徽学子三下乡:青春筑梦,和谐共建;心手相连,温暖同行
  • 安徽学长三下乡:助老服务,为爱发电
  • 走进一汽感受魅力,探索汽车工业辉煌
  • 安徽学子三下乡:走进杨家山,情暖老人心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