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概述:社区作为与群众关系最紧密的社会单元,是群众生活形态的具象化集中体现,更是社会发展中民生问题的重要缩影。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重点逐渐转向对人居环境的改善,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与居民生活获得。“矢志行远,与民偕行”便民设施考察团队在这次社会实践中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线下走访有机结合的方式,调研现阶段基础设施存在问题、不同群体的满意度以及建议意见,将意见反馈社区,在实践中体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实践内容:为了更好地调研社区建设,团队先在线上查阅相关新闻报道、文献,明确小组分工,到达实地后与当地社区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进一步了解江苏南京、安徽蚌埠、江西赣州的社区基础建设,随后团队走进社区,深入了解居民。
深入社区,实地考察团队成员深入社区,实地考察社区环境、基础建设,切身体验南京等地的社区生活。社区基础设施总体较为完善,供水、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覆盖全面,能够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包括社区服务中心、医疗诊所、幼儿园、超市、银行网点等,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社区绿化覆盖率较高,垃圾分类与回收系统已初步建立,社区安全管理体系健全,设有门卫、巡逻队等安保力量,并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实现了重点区域的全天候监控。然而,部分老旧社区的基础建设存在老化现象
走近群众,了解民生团队成员走近群众,融入群众,倾听人民群众对社区基础建设的意见建议。大多数居民对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表示满意,但也存在部分不满意见。
部分老旧社区的基础建设存在老化现象,随着居民需求的多元化,部分设施如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场所相对较少,部分场地因维护不善,设施老化,影响了居民的使用体验,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机动车停放管理有待加强,部分区域存在乱停乱放现象;垃圾分类与回收系统居民参与度不够高,部分垃圾桶存在混投现象。建议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部分老旧楼栋的监控设备存在老化或盲区问题,需进行更新升级。此外,应加强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共同维护社区安全。
实践总结: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成员通过线上交流成果,总结出即使处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区基础设施问题仍存在一定漏洞,虽然我们的样本采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仍可以以小见大反映许多问题。此次调研发现社区基础设施整体较为完善,但仍存在老化和功能不足的问题,现代化小区普遍存在问题较少,老旧小区可能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多数居民对现有设施的维修速度表示不满,建议增加线上反馈渠道以提高维修效率。调研还揭示出居民对医疗、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的需求较高,反映了现代社区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未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绿色、可持续和智慧化发展,并根据居民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特别是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更便捷的线上服务。总体而言,社区基础设施的改进与提升仍有很大空间,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投资。
总书记曾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两个“最大的政治”是相通的、统一的。在发展民生中赢得民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作为当代青年关心社会也应与此相结合,从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的社区单元出发,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感悟:“聚焦群众关切,办好民生实事”是我们奋进新征程的重要一环。在此次的社区基础设施考察实践中,我们深入身边的各个社区,采访了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居住时间长短的居民,发现大家都有对于自己社区设施建设的一些独特的建议与想法,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体悟到中国式现代化下关注民生的重要性。
——廖雨婷
在这个被高楼大厦环绕的都市丛林中,社区作为我们最贴近生活的港湾,不仅承载着居民的日常起居,更是情感交流与文明传承的沃土。这次社会实践,我们深入群众,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与这片土地的故事。这段记忆中不仅仅承载了他们对于家园的情感,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象。
——郭启睿
在托乐嘉社区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基础设施对居民生活的重要性。首先,基础设施对社区的影响非常广泛。通过实地考察和与居民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公共设施如公园、健身房等能够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使用频率非常高,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都乐在其中,大大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其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之一是资金和场地限制。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合理规划和优先安排,以满足居民的最基本需求。此外,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确保设施的长期可持续运营和良好维护。通过参与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社区居民的重要性,以及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在未来我们会继续关注社区基础设施的发展,并希望能为构建更美好的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颢冉
团队名称:“矢志行远,与民偕行”
实践时间:2024.7.25—2024.8.15.
实践地点:江苏省南京市、安徽省蚌埠市、江西省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