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镌刻在历史的天幕上,照亮后人的前进道路。魏野畴烈士,他的事迹和精神,在阜阳市这片热土上被不断传颂,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2024年7月16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红色基因深植八皖,奋进五年再启新篇”点亮八皖实践团成员前往安徽省阜阳市魏野畴烈士陵开启暑假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缅怀先烈,弘扬革命精神。
图为魏野畴烈士陵园大门图 通讯员 翟徽徽
魏野畴烈士陵园始建于1986年,经过数次扩建与改造,目前占地面积达649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70平方米,其中纪念馆面积775.2平方米。这里不仅是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1996年被阜阳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2007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图为魏野畴烈士雕像 通讯员 翟徽徽
进入陵园,就可以看到7.1米高的魏野畴烈士汉白玉雕像,雕像描绘了烈士一袭长衫、目光如炬的形象,既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儒雅气质,又展示了革命斗士的坚毅精神。
图为纪念馆正门 通讯员 翟徽徽
毛主席曾高度评价他:“魏野畴是老同志,有学问,他还有著作,我读过,写的有水平。”他犹如草原上的一缕星星之火,点燃了皖北人民的革命热情。
图为魏野畴烈士图像 通讯员 翟徽徽
1917年,魏野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接触新思想新文化,世界观发生质的飞跃。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进步师生创办的讲演团,参与平民学校和夜间补习学校的教学和宣传活动,并在陈独秀的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魏野畴还参与创办了《秦钟》杂志,并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之后,他撰写了15万字的《中国近世史》,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释中国近代史,歌颂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对唤醒民众具有深远影响。
1921年,魏野畴在北京毕业后回到陕西,在那里,他积极介绍新文化书刊,以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还大力改进旧的教学内容和方针,成为了一批有志青年参加革命的引路人。1923年初,魏野畴经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不仅在教育领域推广新文化,还积极组织革命活动,领导群众运动,并在军队中建立政治工作体系。1927年,魏野畴任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并在1928年被任命为中共皖北临时特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皖北地区的革命活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内奸的告密,1928年4月8日的阜阳起义被迫提前进行,魏野畴同志在转移过程中不幸被捕,于4月10日壮烈牺牲,时年仅30岁。
图为革命先烈进行会议讨论 通讯员 翟徽徽
在此次探访魏野畴烈士陵园的活动中,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质,更感受到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魏野畴烈士始终坚守为中国人命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尽管在极其困难和危险的环境中也不改初衷,展现了革命者的坚定意志和高尚品质,通过去了解魏野畴烈士,去领悟这种精神、基因,我们也将者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文:翟徽徽 图:翟徽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