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承—探寻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播】“中医药非遗项目影响力调研”薪火传岐小队在当地中医院和博物馆开展调查
发布时间:2024-08-28 阅读:
【薪火传承—探寻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播】“中医药非遗项目影响力调研”薪火传岐小队在当地中医院和博物馆开展调查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为了了解当地的中医药非遗文化,通过了解非遗展品背后的故事,捋清当地非遗发展脉络,充分认识到中医药非遗的价值和潜力,2024年7月26日至8月5日,薪火传岐小分队分别在苏州、南京和常州展开了社会实践活动。
丸、散、膏、丹是中医里常见的中药剂型,其中丸排首位。早在2000年前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对丸剂的名称、处方有了记载。丸剂作用持久、可缓和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纯手工制药的年代,为了批量制丸,中药人发明了一种独有的技法——泛丸。它除去了平时煎制汤药耗时繁复的过程,将药物研磨成粉后,以水为粘合剂,药工便能将细密的药粉变为一颗颗圆润饱满、大小均匀的药丸。手工泛丸相对于机器泛制的丸剂,紧密程度低,易于控制溶散时限,特别适合消化功能弱的病人服用,这是项很考验药工技术手艺的中药绝活。雷允上老药工钟建康师傅就是泛丸制作的高手,从1983年入行学徒,手工泛丸就是他学会的第一门手艺。
7月26日至7月29日,薪火传岐小队的苏州小分队在雷允上(曹沧洲祠),采访了钟老师傅。采访过程中,钟师傅侃侃而谈,当探讨传承人自身在学习和传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以及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时,钟师傅说到,当时学的时候只有18岁,第一天师傅就要求先要学会站桩拿匾子,先把其他的药材去熟悉起来。而且泛丸有一个特点,一开始做的时候分量很轻,你的体力当时是很充沛的,但是做到最后成型的时候,竹匾加上药丸和药粉分量会很重,你的体力已经下降了,就越来越吃力。所以要经过不断地训练,增强自己的体力和熟练度。对于未来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展望,他认为虽然现在国家很重视中医药行业,但是有些政策还是没有落实到位,可以慢慢来,期盼下一代能继承这项技术。现在国外对我们的中医药技术很重视很关注,我们中国人也应更加重视老祖宗留下的瑰宝。
7月31日,南京小分队也展开了社会实践活动。她们前往了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重点了解了雷允上六神丸和五妙水仙膏。雷允上六神丸是由牛黄、麝香、珍珠、蟾酥等六味中药组成,具有解毒、消炎、止痛等功能,对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疾病疗效极佳。六神丸具有丸粒均匀、色泽光亮、质松而不碎的特点。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五妙水仙膏是通过对中医古籍的挖掘、整理,经过多年医疗实践,5000余例临床运用验证、总结而成的经验方,由五倍子、黄柏、紫草、碳酸钠和生石灰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科疾病,具消炎解毒、祛腐生新的作用,疗效显著。2009年,五妙水仙膏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此外,成员们还在博物馆了解了中国医史,不同中药的功效与其价值,在往后的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养生。一趟江苏省博物馆之行,小分队的成员们收获颇丰。
8月1日至8月3日,南京小分队又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南京中医药非遗的知名度。很多接受调查的人表示如果有机会,他们可以更多地接触中医药文化,并助力中医药文化的推广。在采访一位社区工作者时她表示,她非常愿意支持中医药的宣传活动,如果有时间,很乐意了解中医药文化及其功效,在未来让中医药能更多地走进社区,服务于更多的人。
“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源自江苏省常州市的一大地域性医学流派,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主要代表,其派医家学术精深,经验丰富,留下的一大批经典医籍病案和学术思想,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常州市中医医院“徐氏中医临界辨证诊断技术”“孟河医派中医妇科疗法”和“孟河医学骨伤流派正骨手法”3个传统医药项目入选非遗,为孟河医派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8月2日,薪火传岐常州组成员来到常州孟河医派博物馆。她们走进博物馆,了解了孟河医派悠久的历史,观摩历代名家的手写医案,体验了中医草药和中医技艺的独特魅力。古代的中医器具,丰富的中医药材,信息化的电子古籍都陈列在展馆内。
8月5日,常州组的成员又来到红梅中医馆,采访了洪哲明主任中医师。洪医师亲切随和,对许多关于中医非遗传承的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解答,帮助实践团更加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承问题和影响力。在交谈中,成员们了解到常州的孟河医派更侧重于师徒的传承,在系统性的理论学习方面还有待加强。洪医生认为非遗的传承应该采取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同步进行的方法,高效的保护非遗项目的传承,逐步提高公众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度。同时,洪医生也提出非遗和现代化技术的结合不可或缺,与医生,传承人和公众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薪火传岐小队的成员们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粗略掌握了当地的非遗项目,也对这些非遗项目的知名度有了了解。通过采访非遗继承人,小队成员们也知道了传承中医药非遗的不易和重要性。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将中医药传统项目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时俱进,提高中医药的知名度,使其能服务于家家户户,真正地走进大众的视野。
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 来源:大学生网报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