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纪实(十五)

发布时间:2024-09-02     阅读: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队下游队于2024年8月21日来到黄河下游第一队科考第二站河南洛阳。
  当日上午,在河南大学冯兆东,高文华等老师的带领下,科考队前往孟津小浪底,开展了一次意义深远的科考活动。本次科考活动的核心任务是参观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并深入考察洪水沉积现象。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黄河中游豫、晋两省交界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上距三门峡水利枢纽130km,下距郑州花园口128km,控制黄河流域面积92.3%、径流量91.2%、输沙量100%,是一座集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
  在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馆,实践队员们观看了宣传片,全面了解了小浪底水库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随后,队员们对小浪底水利枢纽进行了实地参观,由小浪底工作人员为实践队讲解了小浪底的建设历史背景,工作原理,让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解了小浪底工程的重大战略意义。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亲眼见证了工程的泥沙减少效果,黄色的河水在经过小浪底后变得清澈,这一变化令人印象深刻。
  图1科考队参观小浪底爱国主义基地展示馆
  图2实践队参观小浪底工程
  下午,实践队前往古城镇亳清河和黄河游览区西滩客运码头,进行了洪水沉积的考察。在考察过程中,河南大学冯兆东教授为实践队细致讲解了历史上黄河所发生的洪水事件及洪水滞流沉积,他指出:“沉积记录是研究突发性灾害事件的重要材料。从沉积记录中提取古洪水信息,可以弥补器测数据和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将时间尺度延长至千年尺度。”通过对洪水事件形成的洪水沉积岩的研究,队员们对沉积物搬运、沉积的流体类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不仅丰富了沉积学理论,也为识别历史时期的洪水事件提供了科学依据。洪水事件的沉积过程和特征研究,是理解古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这增强了队员们对洪水现象的认识,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图3冯兆东教授与专家们讨论黄河洪水沉积问题
  紧接着,实践队前往南村黄河大桥参观主河道。在这里,队员们近距离观察到了历史上不同时期古洪水留下的水位线痕迹,并且经过小浪底工程专家的细致讲解及对植物物种入侵问题的提出,队员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关注黄河的生态保护以及保护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是大家需要共同努力的问题。
  图4不同时期黄河古洪水水位线
  图5科考队队员与小浪底工程专家合影
  此次小浪底水利枢纽科考活动,为长安大学黄河下游科考实践队提供了宝贵的实地考察经验。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深刻认识到了小浪底在水土保持和环境方面的伟大作用。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加强对水黄河水土保持防灾减灾的研究,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供图:张淑怡、李若雪、闫泽祥、丁光盛
  审核:苗行生
作者:张淑怡、李若雪、闫泽祥、丁光盛    来源:长安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二七映青春,红色续华章
  • 二七映青春,红色续华章
  •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在追寻红色足迹中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09-02
  • 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纪实(十五)
  • 长安大学赴黄河流域“黄河科考,强国有我”暑期社会实践纪实(十二)
  • 共商实践|“涓流惠农,金策乡兴”实践团赴山东多地开展实践调研
  • “尊老敬老人之本色,爱老助老代代相传”——浙邮院学子青春志愿力量温暖社区
  • 重人科三下乡:走进郎家,细访谈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