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千载炉桥梦,文化现新机

发布时间:2025-01-21     阅读:
       品炉桥千年文化,探印象产业新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看一处文化,体一方人文。为更加了解炉桥的文化,曲阜师范大学“墨香传古韵,文化绕新晖”实践队成员于2025年1月20日来到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炉桥镇,参观当地文化产业园。
       炉桥印象文化产业园的前身是炉桥粮站。炉桥自古因地处交通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对粮食储备十分重视。后人为纪念前人便建立粮站。炉桥粮站的历史可追溯至1950年建立的炉桥米厂。当时,炉桥米厂位于定远炉桥火车站西隔壁,是炉桥粮食存储与加工的重要开端。1987年,炉桥米厂迁至火车站东粮食大库内,也就是现在的炉桥粮站所在地,并且有专线铁路相通。这一时期,炉桥粮站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仓储设施不断完善,总仓容逐渐扩大。炉桥粮库在20世纪80年代始建。随着时代发展,炉桥粮库不断升级改造,建有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日烘干粮食处理能力达210吨。仓库采用双低密闭、环流熏蒸、机械通风等现代科学保粮技术,拥有一支业务精干、技术队伍。现在仍可以看见粮仓外熙熙攘攘的人们进站,进行粮食加工。

       在炉桥印象文化产业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美食道具。炉桥古镇历史悠久,古称曲阳,凭借优越地理位置成为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享有“小南京”美誉。数千年发展沉淀下丰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街、古桥、古码头等古建筑是历史见证,承载着商贸往来的繁华记忆。也带来了不同地方的美食。炉桥美食丰富多样,特色小吃别具风味。当地的手擀面,面条劲道,汤汁浓郁,是炉桥人餐桌上的常客,丁家的百年老面馆更是经久不衰。炉桥大救驾,外皮酥脆,内馅软糯,甜而不腻。它还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公元956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兵攻打南唐寿州,久攻不下,操劳过度,胃口不佳。炉桥镇上的糕饼作坊献上一种糕点,赵匡胤品尝后食欲大增,最终攻下寿州。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称此糕点救过他的驾,“大救驾”由此得名。2013年,大救驾制作技艺被确定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产业园内打造了美食街区,汇聚了各种炉桥特色美食。在这里,游客可以一站式品尝到地道的炉桥味道,还能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成为传播炉桥文化的独特载体。

       炉桥印象产业园积极探索创新,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突破口,吸引了众多文创企业和工作室入驻。这些企业充分利用炉桥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印有炉桥古桥图案的明信片、以传统民俗为主题的手工艺品、融入炉桥方言元素的文化衫等,深受游客和消费者喜爱。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更将炉桥的文化传到更远的地方。炉桥扎方棋尤为人们喜爱,炉桥“扎方棋”属于方棋的一种。在炉桥当地,扎方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娱乐活动,无论是在街头巷尾、庭院树下,还是在农闲时节的田间地头,人们都会摆开棋盘对弈。通过一代又一代炉桥人的口传心授、亲身实践,扎方棋的规则和玩法不断传承下来,并在传承过程中可能融入了当地的一些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成为炉桥地域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扎方棋棋盘的制作材料较为随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就地取材,如在地上、石板上、木板上画线制成,也可使用纸张、塑料板、硬纸板等材料绘制。棋子的材质多样,如小石子、土块、树枝、小木块、瓦片等,也可以使用围棋子等替代。

       炉桥文化,源于古代冶炼历史,繁荣于商贸与科举,特色在于茶文化及冶溪书院的教育传统,是融合了历史、经济、人文的独特文化体系。它融合了历史、经济、茶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独特文化体系,见证了炉桥古镇的沧桑变迁,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髓。
 
作者:刘凡    来源:刘凡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社区多元服务网,编织温暖关怀情
  • 社区多元服务网,编织温暖关怀情
  • (通讯员:丛梦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社区服务既体现发展质量,又展现人文情怀。为了充分了解多元社区服务的发展状况,
  • 01-21
  • 在关爱老人实践中书写防诈与数字答卷
  •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 红色,是中国的一种象征,它代表着勇气、坚韧和不屈。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红色基因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
  • 01-2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