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南岛寻根脉,逐梦平潭展未来|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访南岛脉络,寻文化之根”寒假社会实践队伍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的思考深邃而高远。平潭——南岛语族的“起锚之地”,它不仅是南岛语系诸多族群的重要发源地,更是祖国大陆距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讲好中国南岛语族的故事。1月10日-11日,由闽南师范大学10名学生组成的“访南岛脉络,寻文化之根”实践团队,在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杨超男老师的指导下前往福建平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展馆参观、实地走访、交流研讨等方式,深入挖掘南岛语族文明的内涵,探寻其辉煌发展历程 。
壳丘头址映南岛,同源寻根展新风
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全面展示了南岛语族独特的文化,馆内有三个展厅。每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历史,见证着南岛语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实践队成员在展厅中驻足凝视、交流讨论,表现出对这些珍贵遗存的浓厚兴趣与敬意。
在一号展厅,实践队探寻到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在平潭岛追溯其文化特征、社会变迁和发展规律,体悟先民们从中国东南沿海启航,经过艰难的航海,最终在南太平洋诸岛生根繁衍,创造出多元的海洋文化,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韧性与魅力。步入二号展厅,航海器具、餐具和传统服饰沿先民迁徙轨迹,陈列在海浪造型的背景墙上。借助多媒体数字技术,队员们仿若穿越时空,领略民族服饰魅力,见证南岛语族先人航海奇迹。三号展厅中,历经五千余年海上迁徙,南岛语族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岛屿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纹身艺术、祭祀舞蹈等艺术形式。而展厅中的一尊尊祖先雕像不仅承载着后人的敬仰,更是南岛语族群世代传承的纽带。

(实践团队参观壳丘头博物馆)
探南岛悟奥义深,铸两岸情厚谊真
实践队队员抵达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基地后,在入口处看到象征南岛语族文明发展的木船雕塑,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先民探索海洋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研究基地的存在,正是这种血脉相连的生动体现。平潭国际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汇聚多种考古遗址和资料,也成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有力见证。实践队成员表示,将深入学习南岛语族文化,理解其精髓,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实践团队参观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
风沙遗珠文化美,谋求新生未来辉
1月11日上午,实践队前往上攀村,对居民们进行了采访。采访结果显示,居民对南岛语族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低,仅限于知道附近有考古发现和博物馆。不过,当地的学校已经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参观,并且着手培养小讲解员,在新一代埋下希望的种子。同时,每到节假日,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尽管目前,居民对南岛语族文化的认知还不够深入,但博物馆的存在、学校的积极作为以及游客带来的经济活力,都为南岛语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语族古韵润桃李,上攀新篇筑未来
实践团专访了上攀村书记林海平,她深入介绍了上攀村与南岛语族文化的深厚渊源。通过她的讲述,实践队成员深深体会到了南岛语族文化不仅是国家层面的重点项目,更承载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通过博物馆等展示平台,南岛语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得以展现,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林书记还提到,以南岛语族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成为宣传家乡的独特“名片”。她创办了上攀学堂,为孩子们提供非遗公益课程,为南岛语族文化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对于上攀村未来发展,林书记强调南岛语族文化与乡村振兴应深度融合。通过景村联合、研学活动等方式,吸引游客的同时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实现乡村振兴与南岛语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

个人感悟黄冠颖:我们实践团队到福州平潭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通过本次调研,深入了解了这一古老文明的文化内涵,亲眼见证了南岛语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南岛族群先民们丰富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仿佛进行一次跨越五六千年的对话。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南岛语族先人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重视,让我对文化传承与生活态度有了新的思考。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推动两岸文化交流走深走实,共同书写中华文明新篇章。
罗锦文:在壳丘头遗址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中,我深受触动,南岛语族的历史与文化,宛如一幅跨越时空的壮丽画卷,在眼前缓缓铺开。博物馆中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陈列,都让我对南岛语族先民的智慧、勇气与坚韧肃然起敬。在当今时代,我们应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勇敢地在各自领域开拓创新,让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绽放新的光彩,向世界讲述我们的故事,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
詹丽:上攀村委采访时,我了解到海平书记创办了上攀学堂,并多方联系,最终与多所大学达成合作关系,为学堂获得了稳定的志愿者来源。这种敢想敢做的精神极大地激励了我,尽管我们个人的力量很微弱,但我们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去成就更伟大的事业。并且在海平书记身上,我看到了无数个奋斗在第一线的基层工作者的身影。正是他们的拼搏奋斗为乡村注入了生机与希望,也印证着“微芒虽小,积久成炬”,他们汇聚起点点微光,形成赤热火炬,照亮着乡村发展的道路。他们于平凡中铸就非凡,在琐碎里书写伟大,他们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作者:“访南岛脉络,寻文化之根”实践队
学校:闽南师范大学
联系邮箱: 27250556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