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家乡特色文化,讲好家乡生动故事。1月20日至1月27日,安徽工业大学电气学院美食文化传承小队学生开展探寻家乡文化美食活动,通过实地探究与网络资源等方式,讲好安徽美食故事,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自信。
在华夏大地的中部,有一片被岁月温柔雕琢的土地——安徽。它宛如一本古朴而厚重的食谱,每一页都承载着山川湖泽、市井街巷馈赠的美味密码。当第一缕晨光照耀在黄山的云海之巅,新安江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那弥漫在空气中的烟火气息,便悄然拉开了一场舌尖上绮丽之旅的序幕。从皖南的粉墙黛瓦下,到皖北的广袤平原中,安徽美食如散落的繁星,以独特的滋味诉说着地域的故事,引诱着人们去探寻、去品味那深藏其中的灵魂。
顺着对安徽美食的探索热情,从花样百出的豆腐宴,到鲜香热辣的淮南牛肉汤,每一道回味无穷的菜肴,每一段质朴动人的故事,都在这座城市的烟火日常中,等待我们去细细品味。
“淮南牛肉汤”:
淮南牛肉面,乃淮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这碗面,汤头是灵魂所在。以牛骨、牛肉及多种香料精心熬制数小时,汤底浓郁醇厚,色如琥珀,香气扑鼻,未动筷先被勾了魂。面条粗细适中,根根分明,爽滑劲道,在浓汤中久泡也不软烂。牛肉片切得薄厚均匀,纹理清晰,入口软烂又不失嚼劲,满满都是肉香。再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香菜,配上红亮的辣椒油,色彩明艳动人,瞬间激活食欲。清晨街边的牛肉面馆,食客络绎不绝。一碗热气腾腾的淮南牛肉面下肚,暖了胃,也开启了元气满满的一天。它不仅是当地人的心头好,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品尝,承载着淮南的饮食文化与烟火气息,在岁月流转中愈发令人回味。
“肥西老母鸡汤”:
肥西老母鸡汤是合肥肥西的招牌美食。其食材精选肥西当地农家饲养的老母鸡,这些鸡生长周期长,肉质紧实。烹饪时,将鸡处理干净,放入砂锅,只需加入适量的枸杞、红枣、姜片等简单食材,不加过多调料,还原最纯粹的美味。炖煮过程至关重要,需小火慢炖数小时,让鸡肉的营养与鲜味充分融入汤中。成品汤体金黄透亮,宛如琥珀,表层浮着些许金黄鸡油,香气四溢。鸡肉被炖至酥软,轻轻一咬便脱骨,入口鲜嫩。一口热汤,先是鲜香在舌尖散开,继而暖意传遍全身,滋补又美味。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招待外地来客,肥西老母鸡汤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承载着浓浓的地域风情,尽显合肥饮食魅力。
“合肥麻饼”:
合肥麻饼是合肥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名点,位居合肥“四大名点”之首。它的制作颇为考究,选用精细的面粉,揉成劲道的面团,作为外皮的基础。内馅常以白糖、冰糖渣、果仁等混合而成,香甜可口又富有层次。关键步骤在于成型后的麻饼要周身沾满芝麻,如同披上一层“黄金甲”。随后放入特制的烘炉,在精准的火候与时间把控下烘烤出炉。成品外观金黄油亮,饱满圆润,芝麻散发的馥郁香气扑鼻而来。咬上一口,外皮松软又带着微微的酥脆感,“咔嚓”一声,奏响美味序章。紧接着,甜润的内馅在口腔中散开,浓郁的香甜滋味弥漫舌尖,却丝毫不觉腻人。合肥麻饼承载着当地的饮食文化与儿时记忆,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日常茶点时刻,都备受市民喜爱,是合肥美食名片之一。
“合肥泥鳅挂面”:
合肥泥鳅挂面是一道饱含烟火气的地方美食。 食材上,鲜活泥鳅为主角,搭配本地的手工挂面。制作时,先将泥鳅处理干净,放入热油锅中煎至两面金黄,此时泥鳅的鲜香被充分激发。接着加入足量清水、葱姜蒜、辣椒等调料,大火熬煮出奶白色的浓汤,这汤便是精华所在,浓缩了泥鳅的鲜美。之后放入纤细劲道的挂面,煮至软硬适中。出锅的泥鳅挂面,汤汁浓稠似乳,香气扑鼻。泥鳅肉质变得极为嫩滑,轻轻一抿就脱骨。挂面根根挂满醇厚的鱼汤,嗦上一口,面的爽滑与汤的鲜香在舌尖碰撞,鲜辣滋味瞬间弥漫口腔。冬日里,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泥鳅挂面,暖身又暖心,既慰藉了辘辘饥肠,又承载着合肥人浓浓的乡情,深受当地人喜爱。
安徽美食的魅力,不止于味蕾的享受,更在于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无论脚步迈向何方,舌尖上那份熟悉的味道,永远能精准地牵出乡情的丝线,将游子与故乡紧紧相连。如今,安徽美食正带着独特的风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人品味到江淮大地的风情。愿这舌尖上的盛宴永不落幕,继续书写着安徽故事,传承着徽风皖韵,让每一个邂逅它的人,都能读懂这片土地的炽热灵魂,沉醉在这一场永不散场的味觉旅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