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也开始有更高的追求。在国家的大力弘扬下,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成为社会校园关注的焦点。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期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AI智能垃圾分类督导员管理垃圾分类”项目团队积极开展对于垃圾分类的研究,致力于借助AI技术提升校园垃圾分类管理的水平,为绿色校园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广纳经验,明确方向
项目起初,我们团队成员分工合作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智能垃圾分类的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上海、深圳等城市在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应用和研发方面的进展。从这些先进案例中,团队提取出了诸多的宝贵经验,像功能完善的设备设计,能精准识别各类垃圾;还有极具吸引力的积分激励机制,通过给予分类正确的用户积分奖励,兑换生活用品,能够有效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这些经验为项目的推进提供了重要参考,让团队明确了研究方向。
二、深入调查,剖析现状
为了切实了解我校垃圾分类的情况,团队针对校内师生展开了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师生都有垃圾分类的意愿,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发现,说明大家的环保意识在逐步提升。但同时也发现,分类不准确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比如,在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的区分上,很容易产生混淆。结合国内外案例的进行分析后,团队深刻认识到在校园推行AI智能垃圾分类督导员管理垃圾分类项目的必要性,这不仅能解决当前分类不准确的问题,还能进一步强化师生的环保意识;但是,在推行过程也将面临不少挑战,像是设备成本、师生接受度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图为向同学宣传环保知识 吴慧婷 摄
三、克服困难,推进研究
在推进团队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先后遇到了很多难题,但是其中资金短缺是最主要的,因为我们都还是学生没有资金来源,但是在推进项目实施的各个方面的过程中需要花费的时间和资金还是很多的,导致我们的原计划购买设备进行测试和实验的方案无法实施,这也就导致了我们的项目在中途中断了一段时间,但是我们团队成员还在积极寻求一些折中的方法来解决遇到的难题。最后,我们决定和学校老师商量希望老师可以批准我们利用校园现有设备去做测试,这样我们就不用花费资金去购买设备,然后我们借助校园里的监控摄像头,这样就不要我们团队成员花费大量时间去获取垃圾投放点的图像信息以及同学们的使用频率,以此分析师生投放垃圾的行为习惯。在分析数据方面,我们运用学校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资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成功掌握了垃圾投放高峰期等基础信息。经过我们团队成员的整合发现每天晚餐后到晚自习上课前的这一段时间是同学们垃圾投放的高峰期,这也为我们后续合理安排垃圾分类督导员的工作时间提供了依据。
图为同学辨别垃圾类别 吴慧婷 摄
四、成果显著,展望未来
经过后期团队成员的一起努力,我们进行了线下和线上对垃圾分类督导员的使用调查,并且整合了同学们的使用反馈,对垃圾分类督导员得使用也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改变来满足同学们的要求,做出改变后我们发现督导员的使用频率也大幅上升。我们的项目也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肯定,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理论使用的学习方面,团队成员根据同学们反馈的关注点以及平常使用时出现的一些问题,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校园的智能垃圾分类管理理论框架,涵盖设备选择以及使用标准、积分获得激励制度的设计原则以及垃圾分类宣传策略等内容。在实践方面,通过对校园现有设备的充分利用,初步建立了垃圾分类数据采集与分析体系。我们团队先在校园内部分区域开展试点宣传活动,为同学们详细介绍垃圾分类督导员的使用,在试点初期便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试点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收集师生们的反馈意见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后,师生的垃圾分类使用频率和准确率都提高了15%。这一成果也得到了学校师生的广泛认可,不但方便了师生们的生活,校园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当然,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校园现有设备功能有限,获取的数据不够全面和精确;团队成员缺乏专业技术支持,在数据处理和分析上存在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团队积极寻求学校帮助,建议学校组织相关技术培训,安排专业老师给予指导,并提供更多设备资源支持。学校也高度重视,积极回应,为项目的后续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望未来,项目团队计划进一步挖掘校园现有设备的潜力,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团队打算在校园外也就是居民区和校园的中间地带也安置几个垃圾分类督导员,因为在学校内学生们大多数丢弃的垃圾都是纸,笔,衣服等生活用品的垃圾,如果将试点区域放大进入居民区我们便可以完善各种垃圾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同时,如果效果不错的话我们也可以向学校或者居民社区委员会争取更多资金支持,继续投放更多智能垃圾分类设备,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持续提升校园垃圾分类管理水平,为打造绿色、环保、智能的校园环境而不懈努力。相信在团队的努力下,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也能为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