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谭诗弋)永川五间镇农贸市场的晨曦中,柏木香与牛皮腥甜气息交织弥漫。2025年7月13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东方语学院“寻韵昌州古镇,焕新永川乡脉”实践团蹲在祝明建师傅的作坊门槛前,看他手中的刻刀在柏木鼓胚上游走如龙,挥动鼓槌时,一声裂帛之音震彻长街,而鼓面上皲裂的纹路里,蛰伏着穿越时空的千年记忆。我们在牛皮震颤的共鸣中,触摸到乡村振兴最炽热的脉搏。
(图为实践团全体成员和非遗师傅的合影 摄 谭诗弋)
祝明建的工作坊内,一架虫蛀斑驳的木头基座静卧墙角。据祝师傅说,他现在所使用的一些工具,还是当年他爷爷传下来的,已有110多岁了,比人硬朗。他抚过朽木上的凿痕,三代制鼓世家的年轮在此凝结:十岁旁观父亲运刀,十六岁独立制鼓,六十载光阴尽数交付鼓腔的毫厘之间。那已经泛黄发黑的木头基座虽已被虫子蛀满了眼,但依旧坚硬敦实,散发出时光沉淀的气息。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非遗师傅共同制作五间堂鼓 摄 谭诗弋)
实践团在与祝师傅的交谈中得知,制作五间堂鼓是一个耗时很长的事情。鼓身所需的上等柏木需阴干两年,鼓皮所需的牛皮必取两岁以上的壮牛背皮,也需花费1—2月的时间晾干水分,方得“重击如洪钟,轻叩似琴瑟”的音魂。而制鼓过程中,需将柏木切成“小船状”的木块,按照模型大小的不同,木块画墨线、弯弧拼合鼓身,楠竹内衬加固,湿牛皮绷紧封口,十二道工序环环相扣:电动刨木机轰鸣中,祝师傅轻抚祖传手锯:“机器快了,可手作的温度不能丢。”他托起巴掌大的鼓胚笑道:“这‘小玩意’足有十几斤重,没三年功夫连调音都学不会!”当鼓腔内壁未打磨的毛刺扎进掌心,我蓦然读懂——所谓传承,是甘愿被岁月磨出血茧的倔强。
(图为非遗师傅工作场景 摄 谭诗弋)
堂鼓源流可溯至北宋崇宁年间。宋徽宗将宫廷铜鼓赐功臣胡安道,乡民仿制牛皮鼓而成堂鼓雏形。“从前村里有急事,鼓声一响,乡亲抄家伙就集合!”祝师傅的讲述中,鼓声曾是凝聚乡土共同体的血脉搏动,这脉文化基因在当代乡村振兴中迸发新生。每逢旺季,日销七八面鼓,秧歌队鼓声响彻“川渝村晚”,与泸县鼓书同台竞艺;非遗工坊成研学热点,青年学子体验鼓腔拼合,游客在鼓点中读懂农耕文明密码……当鼓声成为联结古今的媒介,非遗便从展柜走入生活洪流。
(图为实践团指导老师与非遗师傅合影 摄 谭诗弋)
晨光中,祝师傅擂响新鼓,鼓声惊飞白鹭,稻田翻涌金浪。那牛皮震颤的旋律,不再是挽歌,而是乡土中国迈向未来的进行曲。木纹铭记岁月,鼓腔容纳山河,当青春与匠心共鸣,古老的鼓点便成为乡村振兴最铿锵的宣言,那一刻,忽然懂得——非遗传承从不是复刻过去,而是以青春为火,点燃那盏照向未来的灯。
(图为非遗师傅现场敲鼓教学 摄 谭诗弋)